2018年中医药舆情十大热评
1、阿胶被政务微博称只是“水煮驴皮”
点评:以“成分论”否定中药功效是偷换概念
2018年2月18日,全国12320卫生公益热线官方微博“全国卫生12320”发布一则消息称,阿胶只是“水煮驴皮”,驴皮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且并不是一种好的蛋白质来源。随着转发量增加,此言论引起众多议论。
精彩观点:用化学成分阐述中药的功效,是典型的偷换概念。不仅是阿胶,三七、冬虫夏草等中药受到类似质疑,都是因无视中医的药效理论与西医的药理研究分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导致的。中药药效理论所涵盖的不止化学分析层面,其寒热温凉、升降浮沉、配伍归经等经典理论需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用西医的方式去理解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让人们拥有正确的健康理念,更好建设健康中国,官方媒体客观、全面的“发声”尤为重要。
2、川贝枇杷膏走红美国
点评:理性看待川贝枇杷膏“走红”
2018年2月份《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称,中药川贝枇杷膏因其止咳效果显著在美国畅销。报道还指出部分外国人对中草药的安全性存有疑虑。国内一些网友和媒体,尤其是反中医团体对川贝枇杷膏的“意外走红”质疑不断。
精彩观点:此次川贝枇杷膏在国外走红,虽带有一定偶然因素,但也说明其疗效得到了外国友人的认可。我们不能一味吹捧,更不能一味贬低中药疗效。川贝枇杷膏被封“流感神药”确实言过其实,但其润肺平喘、化痰止咳的功效也非常明确。此事件说明,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
3、浙大学生“炼丹”事件
点评:浙大学生“炼丹”不必上纲上线
2018年3月19日,浙江大学学生制作出“孔圣枕中丹”的视频在微博引起广泛转发讨论。许多网友留言嘲讽:“吃了此丹是否可长生不老?”也有人质疑药物安全性,甚至觉得这样做是“不务正业”。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
精彩观点:选修课旨在让学生们了解中药发展和文化,并非为培养专业的中医药学生。对于浙大开设中药选修课,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在大学开设中药选修课,有利于掀开中医药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以亲身的了解、感受,对中医药文化有客观认知。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开设中药选修课起到了示范作用,希望有更多的院校为推广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4、鸿茅药酒事件
点评:鸿茅药酒事件:遵道守法方能基业长青
2018年4月份,一则关于“鸿茅药酒跨省追捕”的报道将鸿茅药酒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据悉,广东谭某在网上发表《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后,鸿茅药酒生产企业以其损害商品名誉为由向当地警方报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警方对谭某实施了跨省抓捕。此事一经报道,便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精彩观点:随着互联网以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始终不能松懈。中医药企业理应传承中医精髓,坚守保护人民健康的经营之道,广告宣传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唯有如此,中医药企业才能获得长足进步、取得长久发展。
5、生发神医“秃大夫”
点评:别让“广告神医神药”毁了中医药名声
2018年5月8日,媒体报道了生发产品“邦瑞特植物防脱育发露”广告杜撰发明人涉嫌虚假宣传一事。广告中宣称该产品发明人“秃大夫”来自中医世家,并且精通医术,其产品成分从7种珍稀药物中提取。后经核实“秃大夫”为群众演员,并出演了热播网剧《北京女子图鉴》。该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精彩观点:违法广告正消耗着人们对于真正“中医世家”和“祖传中医”的信任,对中医药传承发展产生极为不利影响。除了《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惩罚约束,中医药法也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对中医药作虚假、夸大宣传,不得冒用中医药名义牟取不正当利益。”法律的贯彻落实需要多方监管到位,相关平台不应给虚假广告提供传播平台,要为专业健康科普留发声渠道和空间,让真正的中医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6、中医中药中国行
点评:中国行热遍全国促中医融入生活
2018年6月30日,中医中药中国行——2018年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序幕。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天津、重庆、西安等20余个省、市地区同期举办以“中医药健康你我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群众广泛参与,一时间掀起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热潮。
精彩观点:“中医中药中国行”热遍全国是众望所归。十余年深耕,中医药知识普及更加广泛,中医药服务走进百姓生活,让每一个参与到活动中的群众体验中医药,受惠于中医药。未来,“中医中药中国行”还将继续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提振华夏民族自信心,为大健康事业发展增砖添瓦,让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之中历久弥新,造福百姓。
7、热播剧中的“中医梗”
点评:影视作品应正确使用中医元素
2018年暑期,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再次掀起了宫廷剧热潮,除了后宫佳丽的日常“宫斗”外,剧中各种“中医梗”也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和讨论。
精彩观点:在“内容为王”呼声渐起的当下,观众们更期待高品质、有内涵的影视作品。在作品内容涉及中医药时,创作者应严守质量关,对剧中中医药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一方面利用好中医药文化“IP”吸引更多关注;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讲好故事,讲对知识,让中医药学这一古老医学焕发新魅力。
8、男子拔火罐长出“麒麟臂”
点评:拔罐本无罪,规范护健康
2018年8月29日,《楚天都市报》发表题为《长出一条“麒麟臂”,武汉男子拔火罐险截肢》的文章,报道了一名男子在“私人理疗诊所”接受拔火罐祛湿治疗,导致左臂肿胀成“麒麟臂”险些面临截肢的事件。此后,人民网、环球网、网易等进行转载,引发网民关注,部分网民质疑拔罐疗法本身。
精彩观点:为促进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法》相关要求组织起草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相信在《规范》的引导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潜力将充分释放,市场也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定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9、“量子纠缠与针灸”的论文引争议
点评:中医学术创新应鼓励,严谨须秉持
2018年9月13日,《中国针灸》杂志2017年发表题为《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的论文引发社会热议。文中介绍“量子纠缠理论指导下的直系亲属针灸互治”,并对15名患者亲属进行针刺试验证明此“猜想”。因其内容超出一般人认知范围,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并质疑文章结论。
精彩观点:《中医药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文章作者勇于探索和期刊鼓励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缺少严谨性和严肃性,也暴露了期刊在审核机制上的一些不足。临床研究需谨遵科学原则,只有大胆创新,科学求证,才能把更多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方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10、云南白药牙膏被曝添加氨甲环酸”事件
点评:“西药治病,中药赚钱”?错!
2018年10月21日,名为“科普医生博雅”的博主称云南白药牙膏中真正具有“牙龈止血”作用的很有可能是西药氨甲环酸,而非中药云南白药。事件迅速发酵,云南白药牙膏止血功效的成分及安全性受到网友质疑,有部分网友认为很多中药产品不过是打着中药的幌子用西药治疗,中药只是赚钱的宣传工具。
精彩观点:一款产品的功效往往是多种成分发挥作用,因有西药成分的存在就否定中药成分的功效是不科学的。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明晰可添加成分和禁用成分,正确宣传引导,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中医药行业也需要更多创新、安全、为群众所喜爱的中医药健康产品,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本页关键字:化学成分 阿胶 三七 冬虫夏草 川贝枇杷膏 炼丹 鸿茅药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北京出台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细则 下一篇:河南持续推进中医专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