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
【出处】
出自1.《海药本草》。
2.《本草图经》:仙茅,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复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傍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衡山出着,花碧,五月结黑子。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
【拼音名】Xiān Máo
【英文名】Common Curculigo Rhizome, Rhizome of Common Curculigo
【别名】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独脚仙茅、蟋龙草、风苔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黄茅参、独脚黄茅、独足绿茅根、独脚丝茅、天棕、山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仙茅参、千年棕、山棕皮、尖刀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仙茅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C.orchioides Gaertn.var.ninor Benth.]
采收和储藏:仙茅移栽后生长2年,在10月倒苗后至春季末发芽前采挖。把根茎全部挖起,抖净泥土,除尽残叶及须根晒干。
【原形态】仙茅,多年生草本。根茎近圆柱状直生,直径约1cm,长可达30cm,外皮褐色;须根常丛生,内质,具环状横纹,长可达6cm;地上茎不明显。叶基生;叶片线形,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45cm,宽5-25mm,先端长渐尖,基部下延成柄,叶脉明显,两面散生疏柔毛或无毛。花茎甚短,长67-cm,大部分隐藏于鞘状叶柄基部之内,亦被毛;苞片披针形,长2.5-5cm,膜质,具缘毛;总状花序多少呈伞房状,通常具4-6朵花;花黄色,直径约1cm,下部花筒线形,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mm,宽2.5-3mm,外轮的背面有时散生长柔毛;雄蕊6,长约为花被裂片的1/2,花丝长1.5-2.5mm,花药长2-4mm;柱头3裂,分裂部分较花柱为长,子房狭长,先端具长喙,连喙长达7.5mm,被疏毛。浆果近纺锤状,长1.2-1.5cm,宽约6mm,先端有长喙。种子亮黑色,表面具纵凸纹,有喙。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下草地或荒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稍耐干旱和荫蔽。宜选低山坡或平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地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根茎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9-10月,选当年已开花的母株,刨开四周泥土,从叶鞘内采下果实,搓出种子,洗净后,混在稍湿润的细沙里贮藏备用。3-4月育苗,在苗床上按行距30cm开沟条播,用细土覆盖,厚约1cm。每1hm2用种量30kg。幼苗出土后,及时除草、排水,定期追肥。培育2年后,在春季未出苗前按行株距25cm×20cm开穴栽种,每穴栽苗3-4株。根茎繁殖:把根茎切成2cm长的小段,在苗床栽插时不宜倒植。培育1-2年即可移栽。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追施淡人畜粪水或少量氮肥,以后中耕除草3-4次。越冬前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第2年春、夏季需中耕除草及追肥。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4-8m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造,有纵沟及横皱纹与细孔状的粗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稍平坦,略呈角质状,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并有一深色环。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条粗壮、表面色黑褐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外方为4-7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广,有少数根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散列,近内皮层处排列较密;维管束周木型或外韧型。基本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类圆形,直径60-200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约50-180μm。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
【化学成份】根茎含仙茅甙(curculigo
本页关键字:仙茅 小便失禁 脘腹冷痛 腰膝酸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