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蜂房
【出处】《本经》
【拼音名】Lù Fēnɡ Fánɡ
【别名】蜂肠(《本经》),革蜂窠(《雷公炮炙论》),百穿、蜂勦(《别录》),大黄蜂窠(《蜀本草》),紫金沙(《圣济总录》),马蜂包(《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蜂窝(《河南中药手册》),虎头蜂房、野蜂房(《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纸蜂房(《河北药材》),长脚蜂窝、草蜂子窝(《山东中药》)。
【来源】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全年可采,但以冬季为多。采得后,晒干或略蒸后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
【原形态】
大黄蜂(《本经》)
雌蜂体形狭长,长20~25毫米,呈黑色。头部三角形。复眼1对,暗褐色,分列于头之两侧;单眼3个,位于头之前上方。触角1对,细长弯曲,基部黑色,鞭节12节,呈亦褐色。颜面、头顶、后头、唇基、上颚及颊部都有黄褐色斑纹。胸部有刻点,前胸背部后缘及中胸背板中,有2条黄色纵线。翅2对,透明膜质,带亦色。前翅大,后翅小,静止时,其翅半开。翅基片及小盾片黑色,中央有两条黄褐色线。胸腹节呈黑色,有4条黄褐色纵线。足3对,细长,5节,黄褐色,腹部呈纺锤形,两侧稍狭,第1腹节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1腹节与第2腹节间紧缩成狭腰状。各节中央,有黑色纵线,尾端有能自由伸缩的毒针。春季产卵。幼虫乳白色,形略如蛆,头部小,节明显。
【生境分布】群栖性,营巢于树木上或屋檐下。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呈圆盘状或不规则的扁块状,有的呈莲蓬状,有的重叠形似宝塔,大小不一。灰白色或灰褐色。腹面有多数整齐有序的六角形小孔,孔大小不等,颇似莲房。背面有1个或数个黑色凸出的硬柱。体轻,似纸质,略有弹性,捏之不碎。气特殊,味淡。以单个、整齐、灰白色、筒长、孔小、体轻、略有弹性、内无幼虫及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主含蜂蜡及树脂;又曾提出一种有毒的露蜂房油。
【药理作用】露蜂房的醇、醚及丙酮浸出物皆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尤以丙酮浸出物为最强。各浸出物能增强心脏运动,使血压越时下降,并有利尿作用。露蜂房的挥发油可驱绦虫,但毒性很强,能致急性肾炎,故不宜作驱虫药。丙酮浸出物能扩张离体兔耳血管。对离体蟾蜍心脏低浓度兴奋,高浓度可产生抑制,但换洗后可恢复。
【炮制】
露蜂房:洗净,蒸透,剪成小块,晒干;或略炒至微黄色。煅蜂房:取蜂房碎块入罐内,盐泥封固,煅存性,露去火毒。
①《本经》:火熬之良。
②《本草汇言》:剪碎,酒浸一宿,火上炙用。
【性味】
甘,平,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咸,有毒。
③《纲目》:甘,平,有毒。
【归经】
①《纲目》:入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杀虫。治惊痫,风痹,瘾疹瘙痒,乳痈,疔毒,瘰疬,痔漏,风火牙痛,头癣,蜂螫肿疼。
①《本经》: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肠痔。
②《别录》:疗蜂毒,毒肿。
③《唐本草》:灰之,酒服,主阴痿;水煮洗狐尿刺疮;服之疗上气,赤白痢,遗尿失禁、
④《日华子本草》:治牙齿疼,痢疾,乳痈;蜂叮,恶疮,即煎洗。
⑤《本草汇言》:驱风攻毒,散疔肿恶毒。
⑥《本草述》:治积痰久嗽,风惊颤掉,神昏错乱。
【用法用量】外用:研束调敷或煎水熏洗。内服:煎汤,0.8~1.5钱;或烧存性研末。
【注意】
气血虚弱者慎服。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血虚,无外邪者,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皆不宜服。
【附方】
①治手足风痹:黄蜂窠大者一个,小者三、四个(烧灰),独头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同捣敷上。忌牛冷荤腥。(《乾坤生意秘韫》)
②治风气客于
本页关键字:露蜂房 惊痫 风痹 瘾疹瘙痒 乳痈 疔毒 长脚蜂窝 草蜂子窝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