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草
【出处】《浙江中药手册》
【拼音名】Fù Shuí Cǎo
【别名】疗疮草(《汪连仕采药书》),仙桥草(《李氏草秘》),翠梅草,毛叶仙桥(《纲目拾遗》),两头蛇、三节两梗(《中华医学杂志》(6):421,1956),霜里红、两头根(《浙江中药手册》),钓鱼竿(《中国药植图鉴》),吊线风、梅叶伸筋、金鸡尾、倒地龙、吊杆风(《湖南药物志》),叶下红、双头粘、散血丹(《闽东本草》),两头绷、惊天雷,万里云(《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仙人搭桥、二头马兰、蟹珠草、过山龙、汤生草、金桑鸟草、天桥草、过天桥、一条筋、秋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穿山鞭(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腋生腹水草或腹水草的茎叶或根。10月采挖,晒干。
【原形态】
①腋生腹水草,又名:腋生多穗草、虎尾悬铃草。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为须根,根的表面密生淡黄色茸毛。茎匍匐蔓延,长30~200厘米,茎梢着地能生根,从此再生新株。叶互生,长卵圆形,长7~13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广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柄长0.5~2毫米;入秋茎叶皆呈紫红色。穗状花序腋生,长1~4厘米,花小,无柄,苞片线状披针形,较萼长;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长2~4毫米;花冠紫红色,长约5毫米,下部筒状,上部4裂;雄蕊2,伸出,花药2室,花丝下部有毛;雌蕊由2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蒴果卵圆形,扁平,胞背开裂。种子细小,黑褐色,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10月。
野生于山谷阴湿处。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②腹水草,又名:多穗草、爬崖红、悬铃草。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8~2.1米,全株着生细长软毛。茎半蔓性,瘦细,圆形。叶互生,椭圆形或长卵形,先端长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粗锯齿,茎上部的叶较小,中部的叶最大,稍革质;有短柄。穗状花序集成球形,生于叶腋及枝梢,苞片卵形,花小而多;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背面有毛;花冠深紫色,圆筒状,4浅裂;雄蕊2,伸出,花丝下部有毛;雌蕊由2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蒴果,胞背开裂。花期6~9月。果期10月。
野生于山谷阴湿处。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
【化学成份】含甾醇、甘露醇、鞣质、树脂、糖类、无机盐等。
【药理作用】
①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腹水草(品种未鉴定)体外实验,经40分钟以上可使虫体全部死亡。但对实验性小白鼠、家兔、犬的血吸虫病,连续治疗2个月,未能证明其具有杀灭动物体内血吸虫的作用。
②对胃肠道及泌尿量的影响
正常人口服腹水草5~10克,1~4小时内尿量略增加,4小时后尿量显著减少,氧化物排泄情况与尿量相似;服药后即感头晕,约1小时后恶心、呕吐,4小时后腹部绞痛,腹泻,至8小时后逐渐恢复,犬口服及肌肉注射均出现呕吐,说明腹水草引起呕吐是吸收后的中枢作用。因此腹水草消徐腹水的作用,是通过猛烈的吐、泻来达到排除体内液体,并非利尿作用。
【性味】
①《纲目拾遗》:性寒。
②《闽东本草》: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闽东本草》:入肝、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水,散瘀,消肿,解毒。治水肿,小便不利,肝炎,月经不调,疗疮痈肿,跌打损伤,汤火伤。
①《百草镜》:茎叶:散风火,利湿热。治白火丹,疥疮。涩精。
②《汪连仕采药书》:茎叶:消疗肿拨根,合苍耳草酒煎服。
③《李氏草秘》:治疔疮,诸毒痈肿,用此草捣汁加酒服。
④《纲目拾遗》:茎叶:治失力黄。能退诸疮热血,风火气毒。
⑤《闽东本草》:全草:通经活血,破瘀生新,舒筋消肿。治月经不调,久年痛风,跌打损伤,水肿臌胀。
⑥《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全草或根:逐水,消肿,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本页关键字:腹水草 小便不利 肝炎 月经不调 翠梅草 毛叶仙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