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Dòu Yóu
【英文名】Soya-bean Oil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 Merr.的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 Merr. [Phaseolus max L.]
【原形态】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全国广泛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为黄棕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油滑腻。气清香,加热时更明显。在纯乙醇中微溶,与乙醚、氯仿、石油醚能任意混合。相对密度为0.918-0.930。折光率为1.473-1.478。碘价为130-138。皂化价为190-195。酸价不大于3。
【化学成份】豆油的脂肪酸中,饱和的一般在10%左右,余为不饱和脂肪酸。前者主要是硬脂酸(stearic acid)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后者主要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此外的成分(1.5%-2.5%)中,主要为磷脂。豆油的甾醇含量为0.38-0.53%,其中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另含β-胡萝卜素(β-carot
【性味】辛;甘;温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驱虫解毒。主治肠虫梗阻;大便秘结;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15-30g。外用:适量,涂搽;或调他药敷。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涂疮疥,解发ZHI。
2.《随息居饮食谱》:润燥,解毒,杀虫。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豆油 肠虫梗阻 大便秘结 疥癣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过敏性鼻炎病因有不同,儿童家庭护理需慎重
- 三七养生需辩证 真伪三七要认清
- 枸杞保健效果好 三大不宜要记牢
- 补血圣药话阿胶 男女可服忌盲目
- 女性7大时期的保健方法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