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
【出处】《本经》
【拼音名】Cí Shí
【别名】玄石(《本经》),磁君(《吴普本草》),慈石(《本草经集注》),处石(《别录》),元武石(《石药尔雅》),吸铁石(《乾坤生意秘韫》),吸针石(《纲目》),熁石(《本草求真》),摄石(《药物出产辨》),铁石、戏铁石(《中药志》)。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开采后,除去杂石,选择吸铁能力强者(称活磁石或灵磁石)入药,磁石采集后放置日久,发生氧化,其磁性便会减退,乃至失去吸铁能力(称死磁石或呆磁石),影响药效,故应经常用铁屑或泥土包埋之,以保持其磁性,如已失去磁性,则可与活磁石放在一起,磁性可逐渐恢复。
【原形态】
磁铁矿(《石雅》)
等轴晶系。晶体往往为八面体,少数为菱形十二面体,晶面上常有平行条纹。通常成粒状或致密块状体出现。颜色呈铁黑色;晶体有时带有浅蓝靛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5.5~6.5。比重4.9~5.2。性脆。具强磁性。见于许多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海滨沙中也常存在。
【生境分布】产江苏、山东,辽宁、广东、安徽、河北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多具棱角,大小不一。表面铁黑色至棕褐色,不透明,有金属样光泽;有的无光泽或覆有少许棕色粉末;有的粗糙并具少许针眼状孔隙;有的含黄色或其他颜色的杂质。体重,质坚硬,难破碎,断面不整齐。有土样气味。活磁石具吸铁能力。死磁石不具吸铁能力,色较红棕,通常有孔隙,杂质较多,并较易砸碎。以黑色、有光泽、吸铁能力强者为佳。加热480℃后,磁性突然消失,冷却后又恢复。不溶于水及硝酸。溶于浓盐酸,溶液呈橙黄色,其溶液显铁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份】四氧化三铁。其中含氧化铁31%,三氧化二铁69%。此外有少数变种含MgO(10%)和氧化铝(15%)等。北京市售晶尚含Mn++、Ca++、SiO3-。
【炮制】
磁石:拣去杂质,砸碎,过筛。煅磁石:取刷净的磁石,砸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取出,立即倒入醋盆内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研成细末。(每磁石100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
【性味】
辛咸,平。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咸,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甘涩,平。
【归经】
入肾、肝、肺经。
①《纲目》:入肾。
②《本草经巯》:入足少阴,兼入足厥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
【功能主治】潜阳纳气,镇惊安神。治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虚喘,惊痫,怔忡。
①《本经》: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②《别录》:养肾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
③《药性论》: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眼昏,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除烦躁,消肿毒。
⑤《本草衍义》: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
⑥《纲目》:明目聪耳,止金疮血。
⑦《玉楸药解》:治阳痿,脱肛,金疮,肿毒,敛汗止血。
⑧《本草从新》:治恐怯怔忡。
⑨《本草求原》:治瞳神散大及内障。
⑩《本草便读》:纳气平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柴胡为之使。恶牡丹、莽草。畏黄石脂。杀铁毒。
②《本草从新》:重镇伤气,可暂用而不可久。
【附方】
①补暖水脏,强益气力,明耳目,利腰脚:磁石十两(大火烧令赤,投于醋中淬之七度,细研,水飞过,以好酒一升,煎如饧),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木香二两,补骨脂二两(微炒),槟榔二两,内豆蔻二两(去壳),蛇床子二两。捣罗为束,与磁石煎
本页关键字:磁石头 目眩晕 耳鸣耳聋 虚喘 惊痫 怔忡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