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C --> 草石蚕

草石蚕

草石蚕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咳嗽,哮喘,肺痈,乳痈,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蛇伤。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Cǎo Shí Cán

【别名】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骨碎补科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茎或全草。全年可采。采后除去叶及须根,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圆盖阴石蕨,又名:阴石蕨。

多年生草本,高13~23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白棕色狭鳞片。叶远生;叶柄长5~7.5厘米,基部有关节;叶片三角形,长8~15厘米,宽7~10厘米,3~4次羽状分裂;基部羽片最大,披针状三角形,长5~8厘米,宽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圆披针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其余各对2次小羽片矩圆形,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钝头;叶亚革质,无毛。孢子囊群在叶缘之里;囊群盖圆形,仅基部附着。孢子期5~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岩石上或树上。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产浙江、江苏、广东、江西等地。

【性状】根茎呈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厘米不等,直径约3~9毫米。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全草含黄酮甙、有机酸、氨基酸、酚类、糖类。

【性味】

甘淡,凉。

①《浙江民间草药》:根茎:性凉,味酸辛。

②《泉州本草》:根茎:味淡,性平,有小毒。

③《闽东本草》:根茎:性凉,味甘淡,无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咳嗽,哮喘,肺痈,乳痈,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蛇伤。

①《本草拾遗》:根: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②《本草图经》:根: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③《生草药性备要》:根茎:祛风去湿。浸酒捽筋骨。

④《岭南采药录》:根:煅灰,沸水冲服。治哮喘,气痛,肚痛;为末治蛇疮。

⑤《江西民间草药》:根茎:治妇人黄白带,湿热黄疸,手脚拘挛骨节痛。

⑥《浙江民间草药》:根茎:善治风痹,止吐血。

⑦《泉州本草》:全草:驱风镇痉,退风湿热,止痛解毒。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风湿性疼痛。

⑧《闽东本草》:根茎:治喉蛾,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淋病;外敷手足脱臼。

⑨《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跌打,咳嗽,黄病,小儿疳积。

⑩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祛风散湿,凉血利尿。治破伤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血尿。

⑾《福建中草药》:根茎:清热凉血,除湿通淋。治肺痈,乳痈,淋浊,便血,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注意】

①《泉州本草》:因虚劳引致瘫痪者不可用。

②《闽东本草》:脏寒者忌用;多服令人泻。

【附方】

①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及气血虚弱、头痛头眩:阴石蕨干全草为末。每次一钱,泡酒服。(《泉州本草》)

②治风湿性关节酸痛或腰背风湿痛:阴石蕨干全草四两。浸酒一斤,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扭伤:阴石蕨鲜根茎去毛,捣烂,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肺痈:鲜阴石蕨根茎一至二两。水煎,调冰糖服。

⑥治乳痈:鲜阴石蕨根茎适量,捣烂外敷。

⑦治带状疱疹:鲜阴石蕨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草石蚕  石蚕咳嗽  哮喘  肺痈  乳痈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草木灰        下一篇:草石蚕

>> 返回中药词典C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