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医德仁心 --> 重温朱良春治学之道

重温朱良春治学之道

时如白驹,转眼间朱良春仙逝已三周年了。回顾、梳理“章朱学派”四代人走过的历程,重温朱良春成才治学之路很有裨益,希冀从中能给中医后学一点启示。

国医大师朱良春(前中)率领下的“朱家军”合影

时如白驹,转眼间朱良春仙逝已三周年了。回顾、梳理“章朱学派”四代人走过的历程,重温朱良春成才治学之路很有裨益,希冀从中能给中医后学一点启示。爰从五个方面作一介绍,以飨中医青年同道。

为医首重在仁德

仁术德为先 朱良春1917年出生于江苏丹徒县,18岁受业于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后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和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名医章次公。朱良春勤奋苦学、术业精进。在朱良春毕业即将返乡开业行医之际,章次公馈赠了一枚寿山石印章,其文曰“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他语重心长地嘱咐:“这16个字,要永远牢记,身体力行,作为临床实践、济世活人的座右铭和做人原则,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医生。”朱良春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老师的教诲,从医数十载,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对待患者如同亲人,温和体贴,处处关怀照顾,体察患者之苦;面对危急重症当机立断,敢于负责,全力以赴,肝胆相照;他见微知著,发于先机,明察秋毫,力挽垂危;他更有一副慈悲心肠,为患者着想,选取验简便廉的方药,减轻病人负担,不仅对贫病无力者施诊给药,即使获誉国医大师后诊费仍维持在15元。朱良春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常谆谆告诫吾辈“为医首重于德”,“医乃仁术”,唯有先做好了“人”,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加上精勤不倦的努力,才能造就医术高超的一代名医。

矢志中医路 朱良春在中医之路上跋涉近80个春秋,从18岁赴孟河学习开始,朱良春就把一生与中医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无论是面对民国时期“废止中医”问题,还是“文革”中惨遭迫害,他依然矢志不渝,坚持与中医药事业共命运。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朱良春就在南通组织成立了“中西联合诊所”,后扩展为“联合中医院”,1956年无偿交给国家组建为“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担任院长,一干就是近30年,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中医药事业上,在任期间南通市中医院被授予全国红旗单位。

为了振兴中医事业,他奔走呼吁,建言献策,在多种杂志及会议发表文章和演讲,如“人类健康不能没有传统医学”“21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中医事业的现状与前景”等。为了贯彻落实时任国家副总理吴仪倡导的名医、名科、名院的“三名战略”,让中医药在21世纪成为防病、治病的主流手段,2004年,朱良春在广东国际中医药研讨会上萌发了举办“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的念头,联系了邓铁涛等10多位名老中医,发起创办“全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并于2005年6月在南通召开。论坛围绕“如何继承国粹、保护国宝、发扬先贤学术思想、传承名医独到经验”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为加速继承、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推动中医传承工作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他不顾89岁高龄,主动担任了会议论文集《名师与高徒》一书的主编,事必躬亲,150多篇论文全部亲自逐字逐句审阅。朱良春毕生为医,学识渊博,其职业道德深受同行赞誉。

苦读勤思悟真谛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朱良春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要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中医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欲有所成,读书宜有门径。首先要深研经典,然后旁通诸家,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这是朱良春的经验之谈。通过跟师学习,笔者逐渐参悟到了朱良春由博返约、扣住主题的读书方法。对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嚼透、消化。对《内经》《伤寒论》《金匮》以及温热学说等经典著作要精读,其学习步骤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通读原文,窥其全貌;第二,熟读警句,掌握精髓;第三,独立思考,兼参校注;第四,前后对照,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还要泛读历代著作,如《巢氏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家及明清诸家著作。朱良春对张景岳的《类经》、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全集》、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尤为推崇。他还阅读前人的医案书,汲取其中精华,广泛地阅读近代杂志、通讯资料,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

博学勤思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勤思,即学与思密切结合,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博返约。朱良春既能博览又能勤思,能把死的书本读活,因而恒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他在50年代末根据《内经》中“肝开窍于目”理论,提出通过眼部血管的望诊,来协助肝炎的诊断,并将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写进了《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一书中,从而为中医诊断学创添了新的内容。他根据《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之启示,创“观人中的色泽及与同身寸长度之差距”来诊察男女生殖系统病变的方法,并经300例临床观察验证,这一探索丰富了中医望诊的内容。。这些发现足见朱良春非凡的智慧和卓识,值得后人深入学习领会。

广搜勤写结硕果

笔耕不辍 朱良春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要勤动手、多动笔。一是要在博览的基础上,做好摘抄工作,抄写精髓警句。注意收集资料,做好摘录后制成卡片,进行分类储存,以便查阅。二是写读书心得,随时将读书的体会、启示记下来,这种写作不是要长篇大论,而是有感而发,把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收获记录下来。一则可巩固所学,抓住精华处,增强记忆;二则可发现问题,不明白处再回过头来看书,或提出作为存疑,有待今后再学习解决,他认为这种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理解的过程。看书写作是要花时间的,朱良春白天诊病繁忙,只有早晚挤时间。他早上早起一点,晚上晚睡一点,把别人看电视、喝茶的时间用来学习。朱良春在75岁以前,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很少有晚上12点钟前睡觉的。他说:“我一生无特殊嗜好,唯一的乐趣便是读书,发掘知识,提高自己。”他坚持“每日必有一得”,每天必在看书学习中找心得,有了一得后方能入睡,这已成了他坚持几十年的习惯。在医学的道路上,他从不停息,从不怠惰,更常以明代张景岳先生的名言:“学到知羞”作为他的座右铭,他认为“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学习到较深层次,达到较高水平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传道授业 治学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的。朱良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无止境的学习中,探索求进,著作等身。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合著)《朱良春医集》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外出讲学,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主编的《章次公医案》,有专家认为其价值不亚于华云岫所编清代医学家叶天士《临证指南》。他整理的《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则在日本受到欢迎。日本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评议员中尾断二来信说:“日本对此书作了很高的特别评论,顷刻全部售完。”朱良春的《虫类药的应用》一书更凝结了他对虫类药潜心研究几十年的经验结晶。他常说:“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如果多一些医生使用我的方法就可以救治更多的患者。”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在所著的《铁杆中医》一书中,向学生介绍:“朱良春先生是至今仍然健在的、德高望重的、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我私底下认为他是继张锡纯之后,当代最不保守、最有创意的临床家。他创造性地使用大量动物药,使用某些毒性很大的药,在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这个艺高胆大的中医前辈的著作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治疗经验。”

虚心请教谦受益

虚心拜师 朱良春认为,学好中医一定要拜师,好老师会让人少走好多弯路,能事半功倍。朱良春曾回忆当年在上海随章次公先生学习的情景时,不无感触地说:“章师思路敏捷,学识渊博,临床颇多独到经验,对内科疑难杂症,尤擅其长。在那里,我学会了掌握主题的读书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的辨证手段,以及灵活选方用药的技巧。章师一贯提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治学主张,对我影响尤深,后来我之所以能兼收并蓄,重视民间单方,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都是章师正确引导的结果啊!”

向老师学什么?学习他们执简驭繁的辨证方法,机动灵活的立法用药,扣住主证、要言不烦的病案书写等。用什么办法学?随师临证是学习继承老中医经验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耳濡目染,天长日久,就能逐步学习到老师的独到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到“手勤”,勤做语录笔记;“口勤”,不懂就问;“眼勤”,细心观察,领悟其辨证的思路和遣方用药的微妙处。不仅要向老师学知识,还要向老师学医德、医风,学习他们以“治病为己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任的高尚品德,这对青年医师很为重要。

朱良春认为,不仅要向名师虚心请教,还要向一切有专长的同道请教,乃至向学生学习。每位医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都值得好好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谦受益,满招损”,只有广泛吸取经验,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只有吸取各种不同的学派经验,才不至于故步自封。

绝活在民间 章次公和朱良春师徒二人都恪守章太炎“下问铃串,不贵儒医”的教诲,广泛搜集民间的单方验方。上世纪40年代,朱良春创办《民间医药月刊》,主要搜集传播流传在民间的单方、秘方,并加以经验证实推广,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良方,丰富了治疗手段,使患者得到“廉、便、验”的方药,随时施治而解除疾苦。50年代朱良春担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时,曾采访民间医生,与之交友恳谈,挖掘整理了季德胜治蛇伤、陈照治瘰疬、成云龙治肺脓疡的经验,获得两项部级、一项省级科技成果。季、陈二位土专家,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成被聘为省级专家,共称为南通市中医院的“三枝花”,而盛传至今。

朱良春认为,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只要能留心求访,一定是有所收获的。2011年12月他在住院期间,阅《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12月7日刊载的《串起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珍珠”》一文,顷刻撰写一文,题为《为<串起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珍珠”>叫好》,赞扬了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做法。

独特建树源实践

学术多建树 读书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用”。所谓“学以致用”,就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朱良春勤奋博学,兼收并蓄,采撷众长,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在学术上颇多建树。早在1962年,他在全国率先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主张,并就此撰写专文,发表于《江苏中医杂志》,表现了一位医学家的求实眼光和开拓精神。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提出“先发制病”的论点;对慢性病的治疗提出“慢性久病培补肾阳”“顽痹从肾论治”等卓见;对疑难病的治疗,提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对症情错杂,虚实兼见,脉证不一时提出“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等诊疗思路和经验。朱良春继承、发扬、创新了先师章次公先生的学术精髓,又独树一帜,逐步形成了“章朱学派”,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良春“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蹈迹”,他融会贯通、善于化裁,故临证时得心应手。他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等收效显著,惠及众多患者。以朱良春为首的学术团队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领域已形成独特的临床治疗体系,被中医界同道誉为风湿病泰斗——“南朱北焦”(北焦系指焦树德教授)。并先后研制了“复肝丸”“痛风冲剂”等20余种中药制剂。还创制“益气化瘀补肾汤”治慢性肾炎,自拟“仙桔汤”治慢性痢疾及结肠炎,用“夺痰定惊散”治疗乙脑极期之神昏痰壅等,均历验不爽。以朱良春领衔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市科技进步奖。

实践出真知 朱良春生前社会活动较多,外出开会和讲学频繁,但他从不轻易放弃门诊实践的机会。他常说,患者大多远道而来,要理解病家的心情,这也是检验疗效、发现问题、指导后学的好机会,决不可轻易放弃。无论门诊、多么拥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对待。白天遇到的疑难杂症,夜间再挑灯研究,总有新发现、新认识。96岁的他,腰椎受了外伤,在子女的多次劝说下才开始停诊。虽年已高龄,依然笔耕不辍,讲学传道,释疑解惑,培育了一大批后继人才,包括入室弟子百余名,短期研修、遥从弟子亦遍布海内外。

朱良春治学严谨,医学造诣精深,医术精湛过人,善于发掘继承,锐意改革创新,对病人菩萨心肠,对后学精心培育,近80个春秋,正是以一颗孜孜以求的进取之心和奉献精神,在医学的道路上执着追求。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无一日懈怠,期颐之年仍笔耕不辍,应中南大学出版社多次邀请,他抱着“愿倾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之发扬光大竭尽绵薄”的愿望,决定增补医集为全集,为《朱良春全集》(10卷)的撰写、出版,他殚精竭虑。正如序言所言:《全集》是朱良春“从医80年来学术的结晶;是长期实践的积淀;是诲人不倦、毫无保留、授人以渔的锦囊;是心血与汗水谱写的辉煌篇章”,“其结集出版,对当代及后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全集》不仅对繁荣中医学术、积累中医文化有重大意义,更是一部研究与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好教材,对中青年中医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良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学者奋进。

本页关键字:朱良春  治学之道  章朱学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乡医老唐:三十年的无悔坚守        下一篇:魏征:扎根乡镇的好中医

>> 返回医德仁心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