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皇古义融新知 承前启后立新派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了。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他老人家晚年未尽之业后辈继续在做——他心心念念的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已经开馆两年有余,集朱良春一生学术成就、临证经验之大成的《朱良春全集》(简称《全集》)已有6卷面市,另3卷将于近期出版,《医案选按卷》正在加紧整理。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和《全集》的内容我们得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章朱学派形成的基本脉络,了解朱良春是怎样八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章朱学派的发展殚精竭虑,进而深刻地认识朱良春特有的人格魅力以及章朱学派的创立与传承。
名师高徒 望道相见
古人云:“经师难遇,人师难求。” 机缘巧合,1937年11月,朱良春从孟河御医世家拜师习医转向上海中国医学院的现代中医教育时,幸运地遇上了中医大家章次公。章次公曾师从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医儒兼优。跟师学习过程中,朱良春虔诚笃意地学,章次公毫无保留地教。1938年底朱良春毕业,1939年初回江苏省南通市行医。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朱良春跟师仅仅一年时间,但恩师章次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朱良春80年来坚持师训“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认认真真地继承其学术思想;80年来坚持师教“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实实在在地弘扬其行医准则。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将此总结为:“师徒望道相见,一个得人传,一个敏求师,手足砥砺,共同开创了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标格的章朱学派。”(《全集》序一)朱良春的高足朱步先进一步指出:“这一学派从理论到实践建立起前无古人的体系,推动中医由传统向现代演进,为病人增福祉,为后学示门径,影响了医坛和一代代学人。”可以说,师为名师,徒为高徒,这是实至名归的“名师出高徒”。
“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朱良春在行医过程中常常救病患于水火,舍医赠药;同时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无论是中医院校学生,还是基层中医,他都以“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的胸怀带他们进入宏伟的中医药殿堂,以“伏奇邪,起沉疴”的回春绝技助他们参悟中医药的奥秘。如今朱良春的身后桃李满天下,已然形成一支庞大的“朱家军”,既有继承其衣钵的16名子女及孙辈、近百位入室弟子,更有短期研修、聆听讲学、私淑、遥从弟子位列门墙,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成为振兴中医的新生力量。”体现的是朱良春在章次公的影响下继承发扬、无私传教、提携后学的崇高人格魅力。
革故鼎新 章朱共耀
提出“章朱学派”时,一贯谦恭礼让的朱良春却“一时感到不能接受,太过誉了,岂可与老师相提并论”。任何时候朱良春对老师都敬重有加,至今不论是在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展示介绍还是《朱良春全集》的内容布局上,朱良春始终都将章次公放在最重要的部分。其实章朱学派不是自封的,是在传承创新的不断接力下自然形成的。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学派的形成,要有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学术开山宗师,二是有自己的代表作,三是有长期的传承系统,缺一不可。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传承,没有传承就不能叫学派,亦即出自于同一师门的“师承性学派”。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教授称赞朱良春“是章次公先生早期的入室弟子,堪称是章先生诸多弟子、门人中,在学验传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医家。特别是治学、学术、诊疗等领域的传承与弘扬,影响遍及国内外。作为古今不断产生的学术流派,朱良春继其老师章次公先生倡导的诸多卓见,力求弘扬、发展,实际上已逐步形成现时代的‘章朱学派’。”
章朱学派不仅有宗师章次公以革故鼎新的勇气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这一学术宗旨,亦有朱良春这样对目标持之以恒的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及高超医术。从章次公“皇古融新”“注重实效
本页关键字:朱良春 中医药文化 章朱学派 中医药宝库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谭三春:一位“援阿”中医师的执着守护 下一篇:赵绍琴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