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术数文化雕塑群
上千年的中华历史,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创造了陶塑。不仅制作了罐、盆、钵、鬲、灶等生产、生活工具,还创造了许多艺术作品,比如说唱俑、兵马俑、秘戏俑等。若用雕塑表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过程,则更加直观、生动。
当代运用雕塑反映中医药文化题材的作品并不缺乏,但都只是看到某一个人物形象、某一本文献书籍、某一个炮制加工的方法、诊病的某一个环节、中医典故中的某一个场景,缺乏用雕塑的艺术形式完整地诠释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作品。因此,安森汉医堂在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专家指导下打造了全国首套以中医药内外治法为主题的75个人物形象,组成中医药术数文化雕塑群,并在2018年中医中药中国行启动仪式上现场进行了展示,受到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
此处“术数”并非指谋略层面,而是指技术层面,利用雕塑的表达方式对中医药的内、外科治疗方法有一个形象化的诠释。中医药内治法的展示是借助饮食与药物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体现“药食同源”理念;中医药外治法的展示是借助器具、手法、药物等体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治疗理念。
膳食文化雕塑群
以饮食结构演化、饮食加工方式进化、常见养生膳食方式为题材,形象性展示与养生相关的膳食文化。
饮食结构演化:伏羲时代,驯化野兽做食物来源,称之为“驯六畜充庖厨”;神农 “尝百草”的农耕时代,形成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草原地区为主的三大饮食区域。《黄帝内经》确定了中华民族“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饮食结构。
饮食加工方式:从最早的砍砸骨骼吸食骨髓,饮血茹藿,到火的发明,再后来有饮食加工器具革命,人类的膳食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常见养生膳食方式:用伊尹说汤、黄帝发明灶具蒸饭煮粥、神农以茶解毒、李白举酒邀明月等形象地展示中医药养生的常见形式——汤、粥、茶、酒。
本草炮制文化雕塑群
本草经过修制成为饮片过程,体现“炮制虽繁不敢减半点人工的理念”。此雕塑群有以下内容:
修制: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漂、洗、淘、润、淋、水飞等。
火制:炒、炙、焙、烤、煨等。
水火共制:蒸、煮、烫、煮等。
其他制法:发芽、发酵、制霜等。
正骨揉筋通经络文化雕塑群
这组雕塑展示了通过导引和治疗手法使骨骼端正、筋膜柔软、血脉通畅、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骨正筋柔: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主动端正身姿和导引的方法恢复人体正常的骨骼、肌肉、气血状态,称“骨正筋柔”。通过摇搬、牵引、夹板等手法调整,使骨骼、肌肉、气血状态恢复正常,称正骨、揉筋。
气血以流:通过穴位刺激、经络疏通的方法,保持经脉气血畅通。
雕塑群放在医馆中,与汉医堂整体装饰风格交相辉映,是汉医堂的中医药文化亮点。同时也成为了高校之间进行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专项活动的陈列品与教学教具。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术数文化 中医药文化 陶塑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海南的五种药食同源饮食 下一篇:袁枚为徐灵胎立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