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胸痹”定义待进一步规范

“胸痹”定义待进一步规范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不畅,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不畅,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胸痹其病位在胸,病理表现为痹。《说文解字》载:“痹,湿病也”。“痹”通“蔽”,有蔽阻、阻塞之意,胸为清阳之府,胸中阳气阻蔽,清旷不复,宗气不达,即为胸痹。

胸痹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要略》列专篇对胸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都做了系统阐述,胸痹又有“心痛”“胸痛”“胸中痛”“牢心痛”及“厥心痛”等别名。胸痹的名称概念与胃脘痛等多易混淆,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胸痹》曾明确提出“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时或作呕”,将胸痹、胃痹二者等同。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言:“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膈,胃脘痛则在心下。”李氏从病位上对心痛、胸痛、胃痛三者进行区分。胸痹,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胸痹即胸痛,指胸部闷痛,属症状疾病,范围甚广,可涉及心绞痛、冠心病、肺动脉血栓、慢性阻塞行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狭义胸痹指代心系病变引发的胸痹,可参考现代医学心绞痛诊断标准。前者指多种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属症状病,后者是独立的临床疾病。

“胸痹”之名称范围多有争议,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版教材的编撰上可见一二。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自编教材载“胸痹”一节。1960年首部全国统编《中医内科学讲义》将胸痹称为“胸胁痛”附于“诸痛”一节,1972年2版教材载“胸痛”病名,山东中医学院自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也沿袭“胸痛”病名,并提出“《金匮》把胸痛称为胸痹”。至1985年5版中医内科学》教材问世,“胸痹”一词被广泛应用,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21世纪1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名之为“心痛”,一直到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均沿袭5版教材“胸痹”名称,并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胸痹”归属于“心系病证”范畴。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名之为“胸痹心痛”,201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沿袭这一分类,将其归于“心脑系病证”一章。如今临床医生对于“胸痹”概念的认识多局限于狭义胸痹心痛。

中医学对于疾病概念的认知与疾病的分类、病名有着一定的联系性,教材上对于“胸痹心痛”的定义命名,虽然更具明确性、针对性,与西医学对接更为方便,但长期这样应用,也可能遗失掉一些“胸痹”的中医特色

“胸痹”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论述,均不能忽略“病涉五脏,心肺为主”观点在胸痹病因、病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对比参照历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对于胸比病机的论述,均强调“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素问玉机真脏论》载:“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心体阴用阳,与五脏同为整体,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生克。若从三焦论,“胸痹”属于上焦病范畴,但其见症虽属上焦,病根则涉五脏,故治疗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中医药的发展中,鉴于古代文献记载繁杂,众家各执一说等因素,中医学疾病概念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因而转化和完善形成标准化的疾病定义,十分有必要,但如何既保留中医特色,又符合现代需求,值得进一步思考。

本页关键字:胸痹  胸痛彻背  胸部闷痛不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二参泽术汤主治肝硬化腹水        下一篇:气阴两虚致血瘀阻络是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