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从“外内合邪”谈眩晕的辨证论治

从“外内合邪”谈眩晕的辨证论治

外内合邪,见于《素问·咳论》,是指因脏腑本身先有损伤,内疾产生,又在外感邪气牵引下发生脏腑的病变表现。

外内合邪,见于《素问·咳论》,是指因脏腑本身先有损伤,内疾产生,又在外感邪气牵引下发生脏腑的病变表现。

“眩”是指眼花,“晕”是指视物模糊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常同时出现,故合称“眩晕”。由于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而且不同疾病的病因也有所不同,其病因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失血、劳倦过度等方,而主要病机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心脾两虚、脾虚湿扰四个方面,所以笔者将从外内合邪方面对此做下浅谈。

肝阳上亢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肝有病变则多化风,因“风善行数变”,故表现出眩晕症状。在内常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使肝阳发生偏亢。然而肝阳偏亢常因症状较轻,故表现不甚明显,但此时已有病邪内伏。到了人体内正气虚损到一定程度,再感受外来风邪或者情志刺激,如暴怒,外内合邪导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肝阳化风成生“内风”上扰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生成眩晕症状。然而辨证时不可单独以眩晕来判断疾病的本质,还应辨证论治。在这里眩晕为肝阳上亢所引起,故辨证时应同时考虑到肝阳上亢的症状,如面赤、烦躁易怒,甚则经脉拘急、抽搐、角弓反张等其他症候。而治疗时当以镇肝息风、平肝潜阳为原则,也可用稍加服用滋肝阴的食物或药物。

肾精不足眩晕

肾藏精,精生髓,髓的产生离不开肾精的作用。“脑为髓之海”,脑髓的生成和肾藏精密切相关。失血、劳倦等致使气血损耗,症状轻时可能表现不明显,但由于体内气血濡养脏腑功能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开始衰退,正气已伤,此为内因也。气血为体内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故气血不足则脏腑功能减弱,就容易遭受外来病邪的侵袭,而久病及肾,使肾精不足,精不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见脑转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虽多为久病、正气不足时多见,亦为外内合邪所致。这类眩晕是由于脑的病变,尤其是虚性病变为主,故临床时应四诊合参,综合辨证,对于此类情况临床多以补肾、填精、扶正为主要治疗手段。

心脾两虚眩晕

心的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主神志,故当心气虚,血液化生不足,则导致神失所养,而出现眩晕。脾胃虚弱,健运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影响到心,心主血脉的功能亦会受到影响,形成心脾两虚的症状,从而出现眩晕。在这种情况下,心脾虚,气血不足为眩晕的内因,而有内因的存在,又容易再遭受外邪的侵扰,如情志刺激、六淫邪气等,导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篇》)。同时在辨别眩晕的病因、病机应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判断,不可以偏概全。在对于心脾两虚引起的眩晕应以温补心脾为主。

脾困湿扰眩晕

脾喜燥而恶湿。当人体内有湿邪时,容易上扰清窍,使清窍不利而致眩晕症状。如果脾气健运,运化水饮机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水湿的停聚。而当脾气虚衰,运化水饮机能出现障碍,痰湿内生。因为有内在脾虚原因的存在,同气相求,“内湿”容易招致“外湿”,使内外交困,外内合邪,从而导致痰湿内聚,上蒙清窍,使清窍不利,故常在食少、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上兼以出现眩晕的症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所以治疗时当以化痰祛湿,温补脾阳为主。

《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疾病的发生并非无原因的,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无法抗邪,外邪乘虚而入,则生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无正气不足为内因,外邪入侵为外因,外内合邪,则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眩晕症状的产生往往反应了人体脏腑已发生病变,故需重视。

因疾病的发生多为外内合邪,故在疾病治疗后期应除恶务尽,不可使暗邪内伏。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做到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自身正气的充足是保证不受邪气侵袭或愈后良好的重要条件。

本页关键字:外内合邪  眩晕辨证论治  素问咳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胡希恕提出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下一篇: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广泛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