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诊断 --> 中医误诊 --> 中医误诊的社会原因

中医误诊的社会原因

疾病的种类、发病特点都与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有直接联系。因此,从总体上讲,误诊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人类对自身机体功能与疾病的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待自身健康的态度和对疾病的认识与医学发展水平和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疾病的种类、发病特点都与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有直接联系。因此,从总体上讲,误诊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一、中医的人文基础逐步变化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总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过去儿千年中,人们已习惯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但是人们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是与科学技术水平同步发展的,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与疾病观正悄然发生改变。

(一)健康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理论的影响,人们往往把生命与健康同自然界的规律联系起来,强调“天人合一"'"动态平衡”。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之所以健康是因为“德全而不危”,人之所以生病是“道德稍衰”。“阴平阳秘”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因此在疾病的认识上注重宏观的失调和调节,在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忽略了疾病的定性和局部的病理变化。人们也曾经习惯于把中医的说理方法当作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唯一解释。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现代分析方法认识疾病,注重局部的病理变化和性质。特别是现代科学手段的渗透,人们开始用定位方法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再也不满足于“气机不畅”、“精血不足”之类的解释方法,而追求是不是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分化程度如何?病变究竟发生在肝、胃还是胰?等等。如对于“胃胱痛”,病人曾经一度渴望知道是“肝郁脾虚”还是“脾阳不足”,而今患者想知道的却是“胃炎”、“胃溃疡”还是“胃癌”。病人和社会对于医生(或医学)的要求,似乎并不过分,因为后者能较客观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和预后。但是,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中医学原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正在动摇,中医的权威性正面临挑战。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西医学的分析、孤立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病理现象,许多疾病,如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老年性痴呆,甚至肿瘤,往往不能用单纯的生物模式所解释。现代医学正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但现代医学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与中医学原有的整体观念是有本质差别的。中医学文化背景的变化和病家对中医诊断结论的理解和认可度直接影响了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

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发生变化。人们不但希望没有疾病的痛苦,而且要求在心理上、机体功能上都处在良好的状态。身休稍有不适,在过去视为正常现象,现在也会主动去医院就诊,甚至没有什么病,也希望了解询问一些防病的知识。这种变化,促使人们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使某些疾病在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之时就被引起重视,这当然有利于早期诊断,减少和避免误诊。但是,患者毕竞不是受医学训练的专业人员,当他对自身健康的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时,也必然对医生的诊断造成负面影响。当然,如果人们的健康观念陈旧,防病知识贫乏,又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经济条件受限制,有病而不积极诊治,就会使诊断延迟。且自身对疾病缺乏应有的重视,也难以系统全面地向医生提供有关的病史资料。

(二)疾病认识水平的制约

医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诊断手段的进步,使过去不能认识的疾病很快就可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大大减少了误诊。但是,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又会有新的疾病出现,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只能在疾病发生之后,因此误诊这一临床现象将会持续存在。由此可见,误诊不仅仅是医生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的问题,还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联系。科学文化发展会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成为及时诊断的有利条件;相反,在疾病认识方面的陈旧观念和诊疗技术水平滞后,也会成为某些疾病延迟诊断和错误诊断的原因。此外,先进的诊断仪器也依赖于科学的发展。所以科学的总体发展水平对医学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整体观念固然有其合理的内涵,但也阻碍了中医对疾病认识向纵深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渗透。使中医的认识层次停留在原先朴素、粗糙的水平。由于认识手段的滞后,使得中医误诊率的降低与中医整体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最常见的例子是,早期便血、尿血患者在大便、小便颜色发生变化之前常被漏诊。消渴患者腺疮经久不愈,但由于其“多食、多饮、多尿”的症状不明显,因而原发病没被发现等等,都是认识水平低下所致。“中医现代化”曾一度想带领中医向现代医学模式靠近,但由于没有打破基础的理论框架和没有找到方法学的切入点,所以其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中医的西化,而中医诊断落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中医普及程度的限制

科学的普及宣传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普借助现代宣传媒体,使得很多本来十分专业的问题逐步变得家喻户晓。医学上的许多防病治病知识已由专业化变成了社会化。种种普及性防病治病读物成了人们的良师益友。这些都是科学文化发展进步的表现,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大大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以癌症为例,过去许多人不知道癌症是何病,如今不仅对癌症有了认识,而且还会根据自己身体出现的某些不适,主动地去找医生;过去人们谈癌色变,现在随着对癌症认识水平和治疗效果的提高,许多癌症病人能抱有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诸如这些,都是对疾病认识水平提高的表现和结果。这种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就诊时能最大限度地向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这对减少误诊是有益的。在宣传健康和保健知识的同时,忽略了中医科普,即使在有关中医的科普宣传中,有较多的是中医药的某些方法对某些现代医学疾病的防治作用,但真正引导人们去认识中医病理生理的内容却微乎其微,久而久之使本身就有着浓厚现代科学背景的人们离中医的文化越来越远。广大中医医生在临床上也往往借助西医的诊断和病名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于是,中医诊断的正确与否似乎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对于中医诊断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谈不上对误诊教训的总结。

(四)中医诊断科研与临床脱节

关于中医诊断的科研大致上有以下儿类:心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同疾病的辨证标准研究;@证候客观化研究。随着各项先进诊断技术的运用和微观辨证研究的深入,许多过去依赖传统方法无法观察到的休内细微变化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许多过去无证可辨的深层次的病理现象需要用中医病理学的观点重新认识,这对推动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实现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医诊断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独立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开展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引进西医诊断学的理论,而是借助其先进的诊断方法,将其检查结果融入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中。对此既不能操之过急,妄下定论,也不能永无休止地停留在观察与探讨之水平,而应当将微观辨证的方法及成果逐步科学地引入中医诊断体系之中,以确立其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推动中医诊断研究的深入发展。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诊断水平的提高得益于不断总结经验和科研成果对临床的推动作用,但中医的科研成果与临床诊断脱节,真正能得到临床各科认同对临床起指导作用的并不多,因此使中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受到置疑。部分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科研失去信心,民众对中医诊断的信任逐渐消失。例如舌色仪的研制,目的是使中医对舌色的判断更加客观而有标准,但由于仪器操作远远较肉眼望舌复杂,而且中医舌诊的特异性不强,广大医生和患者都不愿意接受。再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辨证的指标化研究,看起来似乎很“科学”,实际上由于屏弃了中医基本理论,其研究结果究竟是“病”的特异性表现,还是“证”的依据,始终存在争议。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

二、中医的特色优势没有发挥

中医学之所以能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与现代医学并驾齐驱,是因为中医学有其固有的特色和优势。但是,这种特色和优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技术力量薄弱

于百年来中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师承带徒或“自学成才",20世纪中医开始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在人才的知识结构、数釐与同级的西医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基层农村中医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有些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学习中医只是凭手边的一两本医书,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对中医的理论一知半解,这样的人多必然影响中医整体队伍的素质。不可否认,许多人甚至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把草”的水平上,整个临床过程充其量是一种“对症治疗",因此也就谈不上中医诊断。此外,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门户之见”和“论资排辈”的影响,整体水平提高不明显。

(二)技术队伍不稳定

尽管经过50年的努力,中医力量得到了加强,综合性医院有中医科,每个县都有中医医院,广大的中医工作者似乎都在为中医事业努力奋斗,中医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但实际上,中医的技术队伍是很不稳定的,表现为一方面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中医人才流动性大、流失严重。留下来的中医有的则借着中西医结合的名义,从事西医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医病房里真正中医的东西微乎其微。技术队伍的不稳定必然带来中医整体诊疗水平的停滞不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医医疗服务网点分布不合理,在医疗条件较发达的地区中医人才过于集中,而在广大农村中医人才较少。其次,是中医药相对便宜,所用的辅助检查较少,经济收入低,使得部

本页关键字:中医误诊  社会原因  疾病认识  中医普及程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误诊的中医临床思维原因        下一篇:中医误诊原因之辨证致误

>> 返回中医误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