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诊断 --> 中医误诊 --> 中医误诊原因之病家的主观因素

中医误诊原因之病家的主观因素

有些患者不真实的自述还可以把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最终导致对重要疾病的漏诊或延误诊断。

(一)失于审慎

医患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病人求医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维护自己的健康,是一件十分严肃慎重的事,病人对自身病史的描述、症状的诉说、体检的反应应是认真、客观且实是求是的。但是,由于医生所面对的就诊患者是具有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个体,在医生面前,就医者虽然都表现为就诊看病,但是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环境,在就诊时,其心态、愿望和目的也不尽相同。病人若失于审慎,或者想用就诊来达到某种目的,他们各自在对自身疾病的陈述上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会全面地影响病史和症状的真实性及症状、体征、检查的正确性,严重干扰医生的思维和认识,导致误诊。
临床上常见工伤或因人际纠纷致伤者,为了提高伤残等级,为了住院治疗,或者为了使用贵重药物和进行特殊检查,其本人或家属往往歪曲病史,夸大甚至编造伤情。某些患者可能为了某种医疗外的目的,尤病装病,夸大或隐瞒病悄等,这些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类似上述情况,虽然经过认真观察,最后能把真实病情弄清楚,但是在诊断之初却可使医生陷于迷惘和困惑。有些患者不真实的自述还可以把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最终导致对重要疾病的漏诊或延误诊断。

(二)讳疾忌医

害怕疾病,向往健康是人之常情。中医学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能防患千未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是最佳的;如果疾病已经产生,就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传变。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了跟医生的诊疗水平密切相关外,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病人自身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讳疾忌医,有病应及时就诊,没有及时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成了一句空话。丿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齐桓侯的故事,就是因为身为君主的齐恒侯骄恣轻人、讳疾忌医,对于名医扁鹊的一再劝告不屑一顾,终于延误诊治而丧失性命。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看病,对服药、打针、手术等医疗措施有恐惧感,因而可能已经自觉身体有某种不适,或明知道自己可能患了某些疾病,但却不愿到医院就诊。由于讳疾忌医,多数人并不愿意相信自己有病,也不主动就医或接受治疗,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还有些病人出于其他目的而有病不去就医,如有的因为经济困难,有的怕影响工作等。即使就医,也会对病情有所隐瞒。这些都会增加误诊的机会。有的病人碍于面子,如有些妇女思想保守,明明已经发现自己的乳房有包块增长,但因怕人耻笑而隐瞒,甚至迟迟不去就诊,最后才被迫求医,但为时已晚。

(三)盲目就医

病人有病求医,求医应有正确的求助行为,应力求“明医”。常言道”病急乱投医"'如何正确求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这对各专业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显然是有益的,但是也会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病人在最初就医时,并不清楚自己应当选择哪个专科,他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突出症状而选择就诊专科的,然而症状最突出的部位,并不一定与疾病部位完全一致。由于机体各系统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某一系统的疾病可以首先表现为其他系统的症状、体征,因此病人在选择专科时常常带有某种盲目性。如果医生也和病人一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自己的诊断思路仅仅局限在局部或某一突出的症状、体征上,就可能导致误诊的发生。因为医生的诊断往往是在病人就诊之初、挂号分诊时就开始的,病人的主观选择对医生有先入为主的导向作用,而一般医生受病人就诊主诉时先入为主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因此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误诊因素。

分析此类原因造成的误诊不能完全归因于病人的盲目性,因为医学的专业性太强,病人本身不可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误诊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医生一方,在于医生的知识经验欠缺、思维方法有误及体格检查不全面等。但无论如何,病人所选择的就医对象缺乏针对性,在客观上为正确的诊断增加了困难。

盲目求医还表现在中国民间传统观念 “中医越老越好”,迷信老中医、迷信权威是病家的通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病人和病人家属不惜代价寻求某个地区或某个专业学术领域里有名的权威或专家,特别是在某些医院的中医门诊,某些有名专家的诊室候诊的病人门庭若市。这是病人盼望自己的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的表现。病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老中医、专家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如果对权威过于迷信,或者对专家的诊断过于盲从,也会成为某些疾病拖延诊断的原因。

事实上,专家是指某一方面有较高造诣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医生。一个医生一旦在某一学科领域里作出了成绩,在某个地区出了名,就会被人们看做是权威、专家,病人很容易对他产生迷信的心理,甚至把他作出的诊断绝对化,认为无论什么疾病,只要是经过专家权威的诊断就不会有错,就无须继续观察了。在这种迷信心理的支配下,满足于已有的诊断,即使用药后无效也不去怀疑诊断是否正确,而是一拖再拖,直到病情恶化时再回头思考诊断问题,有时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机会。专家不是万能的,但病人却不明白。如果病人以此为满足,病情不见好转时不及时复诊,就可能使诊断延误,主要责任固然在于医生,但是把专家绝对化,甚至在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的情况下,仍不及时改换医生,延误了病情,这种病人就诊的心态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四)崇信巫术

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反对巫术迷信。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指出:“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迷信鬼神巫术者,有病不及时就诊,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不吃药不治疗,而迷信巫术,必然导致误诊。
人们总认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病人只是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表面上看,医疗活动中医生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病人是诊治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常对诊治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医生有时仅仅起到指导或帮助作用。绮石在《理虚元鉴》中强涸“必病者生死切心,自讼自克,自悟自解,然后医者得以尽其长,眷属得以尽其力”,正是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深邃洞察。《素问·五脏别论》所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不必治,治之无功矣。”说的亦是同一问题。“病为本,工为标”,在任何时候,如果病人一味迷信歪理邪说,不遵医嘱,拒绝科学、规范的治疗,则医生再高明、设备再高级、药品再高档,亦无济于事。此鬼迷心窍、自以为是者必然无法正确诊治,而致小病转重,甚至致死。兹举陈廷儒《诊余举隅录》一例说明:“壬辰八月,天津有某姓子,病经月余,厥逆时作,而且两腮肿胀,饮食不进,来速余诊。脉象虚浮细数,知是阴虚生热,热甚生风,并感时气所致。以滋养兼清化法治之,两服后,肿消厥止;又用滋补法调理之,未及两旬,眠食俱安而愈。惟病愈后,两目有时昏暗。余云:此系经真阴不足,非调养半年,不能如常。朱丹溪所谓阴虚难疗是也。主人以为迂阔,误听人言;求神可速效,设坛千家,专服扯方,又八闽月而损,呜呼甚哉!邪说之足以惑众也,如神仙可召而来,丹药可求而得,则汉武诸人,虽至今存可矣。而不然者,书符弄鬼,直妖孽耳!驱而逐之,亦不为过。而人顾信此,以须其身,命乎,非命乎?”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迷信于歪理邪说有病不医而致死致残的惨痛教训是“信巫不信医”者的现实鉴戒。

本页关键字:中医误诊原因  失于审慎  讳疾忌医  盲目就医  崇信巫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高尚的医德是减少误诊的前提        下一篇:中医误诊原因之辨证致误

>> 返回中医误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