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
【概念】
经行泄泻,是指每逢经期或经前大便溏泻或水泻,经后则愈,呈周期性发作。又称“经来泄泻”。本症一般可持续数年,很难自愈,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若因饮食不节而发生经期泄泻,或与月经周期无关的泄泻,均不属本症的范畴。经行泄泻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医宗金鉴》对此作了详细论述。
【鉴别】
常见证候
脾气虚弱经行泄泻:经行时大便溏薄,次数增加,或有少腹胀痛,月经先期,量多色淡,面色萎黄,面目与四肢虚浮肿胀,口淡乏味,饮食减少,带下绵绵,舌胖淡,苔薄腻,脉濡。
脾肾阳虚经行泄泻:经行大便溏薄或如水样,少腹冷痛且坠,面色苍白或晦黯,形寒肢冷,月经后期,量少,腰痠腿软,小便清长,带下清稀,舌淡胖,苔薄,脉沉细。
肝木犯胃经行泄泻:经前即有泄泻,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胸胁胀满,暖气少食,恶心呕吐,经前乳胀,经期小腹胀痛,苔薄腻,脉弦或濡。
鉴别分析
脾气虚弱经行泄泻与脾肾阳虚经行泄泻:二者同为虚证。脾气虚弱经行泄泻系由紊体脾气虚弱,经行时脾血下注冲脉,脾气更虚,清气下陷,湿浊不化,水湿内聚,渗于肠胃而发泄泻。而脾肾阳虚经行泄泻多因素体先天不足,或多产房劳,克伐肾气;或泄泻日久.脾虚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经行则肾气更虚,开合失司而发本症。两证的鉴别要点:主要从脾虚的腹胀浮肿,带下绵绵,脾肾阳虚的少腹冷痛,腰膝痠软,带下清稀来区分。前者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止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后者治宜益气温肾,健脾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加泽泻、胡芦巴。
肝木犯脾经行泄泻:由于素体脾虚,郁怒伤肝,肝木偏亢,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所致。其特点为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经前乳胀,胸胁胀闷。治宜巯肝和脾,扶土抑木,方用痛泻要方加香附、砂仁。
【文献别录】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经行声哑及目暗、泄泻、带下等证》:“……所谓肝木侮土者,则左脉当弦,而右脉当弱。宜扶土而柔肝。亦有左关反软,而右关反劲者,则所谓木乘土位,肝尤横而土得益衰,宜参芪升陷,而参用柔驯肝木之法。”
《时氏医书丛刊·中国妇科学》:“经行泄泻:治疗:兼寒者,香砂胃苓汤;兼热者,葛根芩连汤;兼虚者,参苓白术散;兼实者,枳实导滞汤。”
《叶天士女科全书》:“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此乃肾虚,不必治脾,宜服理中汤七剂。”
本页关键字:经行泄泻 经来泄泻 脾气虚弱 脾肾阳虚 肝木犯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