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疮
【概念】
妇人阴户溃烂成疮,局部肿痛,结块,脓水淋漓,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为阴疮。
本症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少阴》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不一,如“阴蚀”、“阴蜃”、“阴蚀疮”、“阴茧”等。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阴疮:起病较急,前阴有多个大小不等之疮,灼热疼痛,并有黄色秽浊之物,常伴有目涩不爽,耳鸣耳聋,口苦咽干,胁肋胀痛,带下色黄腥臭,小便黄浊,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数。
脾胃积热阴疮:发病较急,阴疮灼热疼痛较剧,亦可见到大小不等之口疮,热痛亦甚,常伴有口干口臭,渴欲饮冷,牙龈肿痛,心中烦热,面红目赤,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肝肾阴虚阴疮:起病较缓,阴疮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常伴有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不清,颓红口干,烦热盗汗,耳鸣耳聋,腰膝痠软,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外伤邪毒阴疮:先有阴部破损,后可破损处生疮,疮处肿胀发热,疼痛较剧,时流脓血水,甚则形成瘘管,或见发热身疼,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鉴别分析
肝胆湿热阴疮与脾胃积热阴疮:均属实证。肝之经脉下络阴器,肝胆湿热下注,蕴滞不解,腐剥前阴,故而生疮,并有黄色秽浊物渗出,及带下色黄腥臭,小便黄浊等症状。肝脉布胁而上达咽喉,并连目系,故可兼见咽干,目涩,口苦,胁肋胀痛等症。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胃积热阴疮与肝胆湿热阴疮有别,此是热邪为患,而彼则既有热邪又有湿阻。《素问·厥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前阴之疾,亦可因脾胃受病而导致。脾开窍于口,阳明胃脉挟口环唇,脾胃之疾亦可累及于口。今脾胃积热,下蚀于阴则生疮,上灼于口亦可生疮,且灼热疼痛尤较明显。它如口干口臭,渴欲饮冷,牙龈肿痛等脾胃积热症状亦常出现。治宜清胃养阴,方用玉女煎加减。
肝肾阴虚阴疮:此为虚证。肾开窍于二阴,肝之经脉下络阴器,肝肾阴虚,内热熏灼,亦可发生阴疮。病程缠绵,久经不愈,这是本症的主要特征。由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虚火上炎,故见头晕目涩,五心烦热,颧红咽干等症状。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
外伤邪毒阴疮:多因阴痒抓搔,或乘骑不慎,或粗暴性交等,致使女阴破损,邪毒自破损处内侵,发为阴疮。其临床特点为:先有阴部破损,后生阴疮。轻者仅局部生疮,重者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若日久不愈,阴疮蚀浸周围健康肌肤,可形成瘘管。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用蛇床子方煎汤外洗;阴部红肿热痛,有秽浊之物渗出者,方用青白散研末外敷;内服五味消毒饮合二妙散。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非特异性外阴溃疡、前庭大腺脓肿破溃、外阴肿瘤等病症。若迁延时日,疮面坚硬肿疼,边界不整齐,臭水淋漓,多属恶候。《外科正宗》云:“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非药能愈,总归一死。”因此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以明确诊断。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阴疮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诸虫在人肠胃之间,若脏腑调和,血气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食于阴,轻者或痒或痛,重者生疮也。诊其少阴之脉,滑而数者,阴中生疮也。”
《女科证治准绳·阴蚀》:“凡妇人少阴脉数而滑者,阴中必生疮,名曰匿虫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尽者,此皆由心神烦郁,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云:阳明主肌肉,痛痒皆属于心。治之当补心养胃,外以熏洗、坐导药治之乃可”。
本页关键字:阴疮 溃烂成疮 阴蚀 阴蜃 阴蚀疮 阴茧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