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色紫黯
【概念】
经色紫黯,是指经血颜色紫晦不鲜而言。《景岳全书·妇人规》有经色“紫而兼黑”、“沉黑色败”、“紫与黑相近”等类似记载。经色“紫”常与“红”或“黑”同时并见,无论是“紫红”或“紫黑”,都必见晦暗不泽,才能称谓“经色紫黯”。
【鉴别】
常见证候
瘀热内结经色紫黯:经色紫红而黯,质浓稠夹块,腹痛拒按,烦躁口渴,或经前低热,带下黄稠,舌质黯红,有紫斑,脉弦效而涩。
气滞血瘀经色紫黯:经血色紫而黯,有瘀块夹杂,小腹胀痛,甚则硬痛拒按,精神郁闷不乐,胸乳作胀,面色晦滞不泽,舌质紫黯,脉弦涩。
寒邪凝滞经色紫黯:经色紫黑不鲜,质薄,或有血块,小腹及腰腿痛冷,得暖则舒,舌质正常,苔白润,脉沉紧。
血虚有寒经色紫黯:经色紫黯如豆沙样,经质清稀,小腹隐痛而冷,喜按喜暖,兼见面色白光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淡或黯,脉沉细。
鉴别分析
瘀热内结经色紫黯与气滞血瘀经色紫黯:二者皆为实证,“瘀”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但二者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瘀热内结经色紫黯常由经期或产后血室正开之时,外邪乘虚侵袭,入里化热,蓄于胞富;或胞宫素有瘀血,蕴而化热所引起。气滞血瘀经色紫黯多因情怀不畅,恚怒伤肝,肝郁不达,血随气滞所致。二者除共有瘀阻胞富症状外,前者兼有经质粘稠,身热烦躁,唇红口渴,脉数等血热见证;后者则兼有情志不舒,胸乳胀痛等肝郁气滞的表现。因前者为瘀与热结,后者为气与血结,故瘀热内结者,用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为主;气滞血瘀者,用血府逐瘀汤疏其气血为法。
寒邪凝滞经色紫黯与血虚有寒经色紫黯:二者均为寒证,但一虚一实。前者多因经期或产后饮食生冷,冒雨涉水,感受寒凉,或误服寒凉药物,血为寒凝所致;后者多因久病或失血等原因致阴血先伤,复于经产之时感受寒冷,寒气客于血室而成。尽管二者均有经行后期,经置涩少,清稀夹块,小腹冷痛等共同表现,但病机不同,兼症有别。
“寒主收引”,故前者重在寒邪阻滞经脉,血运不畅。其腹痛多在经期或经前,呈绞痛或掣痛,喜温而畏按,尤其在行经时四肢逆冷,面色苍白是其特点。后者重在血海空虚而兼夹寒邪。故腹痛多在经后,乡为隐痛,喜温喜按,兼见心悸怔忡,面色爪甲不荣等血虚之象,寒邪凝滞者,治当温经散寒,方用温经汤为主;血虚有寒者,宜养血温经,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或胶艾四物汤加减治之。
经色紫黯一症,临床有寒、热、虚、实之分,鉴别的关键在于月经的性状如何。经质粘稠者多热、多实,经质清稀多寒、多虚。临证不可偏执某症就轻率地做出结论,必须结合兼证,全面分析。
【文献别录】
《济阴纲目·论经水异色》引叶氏曰:“血黑属热,丹溪之论善矣。然风寒外乘者.十中常见一二,何以辨之?盖寒主引涩,小腹内必时常冷痛,经行之际,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尺脉或迟或徽或虚,或虽大而必无力。热则尺脉或洪或数或实,或虽小而必有力。于此审之,可以得其情矣。”
《景岳全书·妇人规》“……至于紫黑之辨,……盖紫与黑相近,今人但见紫色之血,不分虚实,便谓内热之甚,不知紫赤鲜红浓而成片成条者,是皆新血妄行,多由内热;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多以真气内损,必属虚寒。”
本页关键字:经色紫黯 经血颜色紫晦 瘀热内结 气滞血瘀 寒邪凝滞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