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
【概念】
小儿遗尿,是三岁以上小儿,每于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症状,又称“尿床”。三周岁以下的要幼儿由于智力发育未臻完善,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因而未能自主排尿,年长儿由于贪玩少睡,精神过于疲劳;或蛲虫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刺激尿道口而致偶然遗尿者,不属本条范围。此外遗尿与小便失禁应相鉴别。小便失禁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排出,遗尿则在寐中遗出而不觉。
早在《灵枢经》中就有“膀胱不约为遗溺”的论述,《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也说:“膀胱为津液之腑,腑既虚冷,阳气衰弱,不能约于水,故令遗尿也。”
常见证候
肾阳虚弱遗尿:夜尿频多,每晚必遗。患儿发育迟缓,面色咣白肢冷恶寒,腰膝痰软,脉沉迟无力。
脾肺气虚遗尿:小便频数,尿量不多,睡中遗尿,气短声怯,动则汗出,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无华,脉细弱。
肝经郁热遗尿:睡中遗尿,小便黄臊,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夜间齘齿,或惊惕不安,舌苔薄黄,脉滑数。
鉴别分析
肾阳虚弱遗尿与脾肺气虚遗尿:两者同属虚证,与气虚不摄或阳虚失于温化有关。肾阳虚弱遗尿,主要见于先天禀赋不足的患儿,由于下焦元阳虚衰,命火不能蒸腾水液,鼓动气化,约束膀胱,故夜间遗尿。脾肺气虚遗尿,多见于后天调摄失当,或久患咳喘,吐泻等患儿,由于宗气受损,气虚升举无权,水失其制,故出现遗尿症。临证鉴别的要点是,肾阳虚弱必有寒证,如肢冷恶寒,脉迟无力,每遇寒冷加重等;脾肺气虚则有宗气不足之证,如动则汗出,气短声怯,食少便溏等,无明显寒象,易与肾阳虚弱相区别。治疗以补为主,前者宜温补肾阳,佐以固摄,桑螵蛸散合巩堤丸加减;后者宜健脾益肺,佐以固涩,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化裁。
肝经郁热遗尿:由于湿热内蕴,侵犯肝经,或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影响膀胱不藏,也可出现遗尿,但此类较为少见。患儿小便多臊臭,遗尿量少而色黄,伴有手足心热,夜间惊惕不安,舌苔黄,脉滑数等,与上述两种证候有明显区别,因此不难分辨。治宜泄肝清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文献别录】
《幼科释谜·大小两便》引刘完素之语:“遗尿不禁者,为冷。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名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而挟冷所致也。以鸡肠散主之。亦有热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延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萎痹而神无所用,故液渗入膀胱。而旋溺遗矢,不能收禁也。”
本页关键字:小儿遗尿 尿床 肾阳虚弱 脾肺气虚 肝经郁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