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粥之补虚正气粥
【粥方组成】炙黄芪30~60克,人参5克(或党参15~30克),白糖少许,梗米2~3两。
【功效主治】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抗衰老。适用于劳倦内伤,五脏虚衰,年老体弱,久病羸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煮制方法】先将黄苠、人参(或党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将一、二煎药液合并,分两份于每日早晚同梗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入白糖少许,稍煮即可。人参亦可制成参粉,调入黄芪粥中煎煮服食。
【粥义解说】黄苠、人参是广大群众非常熟知的两味中药,它们都具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
黄英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因此又叫它黄耆(音qi齐)中医认为,黄芪的补益作用很强,早在《神衣本萃经》中就把它列为“上品之药”。《别录》载“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还说:“益元气,壮脾胃。”凡是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妇女崩带等一切气衰血虚之证,应用黄芪均较理想。据近代药理分析,黄芪除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外,还含多种氨基酸。实验证明,黄芪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它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效果,对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之力更加明显。黄芪又具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当代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古粥今用,颇具新意,他在清·陆定圃“黄芪粥”治疗水肿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重新组合,另制一复方黄苠粥,(见(参考资料))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著。
人参是比较珍贵的补气药,历代医家说它能“大补元气”。《本经》称“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药性论》也说:“主五脏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用于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均可收到良好的补益强壮的效果。古人单以人参同米煮服治疗虚损之症的人参粥方也很多。现代临床研究证实,人参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力,调节人体胆固醇的代谢,能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此外,还能加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兴奋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刺激造血器官等。由于人参价格昂贵,且货源较紧,可用功效相等而价格便宜得多的党参代替。
用黄芪、人参同梗米煮粥,更加增强了两者的补气强壮作用,对一叨虚弱病症均较适宜。梗米本身也具有补脾胃,养气血的功用,同煮为粥,不仅起到协同作用,还有助于参、芪在肠胃的消化吸收。宋《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九·食治门》就有如下记载:“治诸痢疾,水泄霍乱,并泄血后,困顿不识人,宜补虚正气粥饮方。黄芪细判二两,人参一两,米二合,右三味,制二味如麻豆大,以水三升,回煎取二升,去渣下米煮粥服”。
【注意事项】补虚正气粥是用于一切虚性病症的,可作早晚餐空腹食用。在服粥期间,最好不食萝卜、茶叶。凡属热症,实热者忌服。用量根据各人清况,3~5天为一疗程。间隔2~3天后再服。
【来源】《圣济总录》
本书是宋代医学巨著之一,为当时官府所编,成书于政和年问(公元1111—1117年)。该书是征集当时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合“内府”所藏的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疗效一般可靠,故后世医家颇为推崇。本书编者对食治颇为重视,认为“人咨食以为养,故凡有疾,当先以食疗之,盖食能排邪而保冲气也。”还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该书共收载丹粥113方。补虚正气粥即选自第189卷食治门类。
【参考资料】
《食鉴本草》“治翻胃吐酸及病后脾弱,用人参末姜汁各五钱,粟米一合煮粥,空心食。”
《饮食辩录·卷二》“人参粥,主一切脾肺气虚之症。”
《岳美中医案集》“慢性肾炎后期的黄芪粥治疗。……乃本着陆以湉《冷庐医话》中所载黄芪粥加味成一方;生黄芪30克,生薏苡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为细末)9克,金橘饼二枚,糯米30克。先以水60毫升,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惹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一日量,分二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一枚。每日服一剂。此方对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此方在肾阳虚肾气衰弱的情况下使用最为适宜,肾阴虚,脉细数,舌质红绛者,不宜用。”
本页关键字:补虚正气粥 补气药粥 补正气 疗虚损 健脾胃 劳倦内伤 五脏虚衰 年老体弱 心慌气短 炙黄芪 人参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