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大补 但也应因人而异
说起人参,大家都非常熟悉。古人将人参称为补气上品,位居补药之首。有昂贵的多年老参,有高丽参,有西洋参等,各种人参五花八门,人参到底应该怎么吃,什么人适合吃。人参虽然是一种很好的补药,但绝不能乱补,要因人而异,因身体而异,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内湿浊血瘀不宜吃人参
曾有一位头晕多年的51岁妇女,她说自己坚持服用高丽参一个多月了。该妇女身体魁梧,精神焕发,言语犀利,一看就是身体素质很不错的。但她出现头晕,虽说与颈椎病有关,但经过诊查脉症系体内蕴有湿浊、血瘀。在湿浊血瘀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如服用参剂,一定会加重头晕症状,且使湿浊血瘀更加顽固。因此,是一定不能服用参类补品的。其次,即使病人的湿浊血瘀状况经过治疗得到改善,身体素质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更无服用人参的必要。如果坚持服用,有可能造成高血压等后果。因为,这位妇女正处于更年期,体质偏胖,加上事业有成,生活优越,心宽体胖,是典型的“三高”患者。这类人群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补药,否则反而伤害了身体,使疾病缠上身。日常爱头痛头晕、心慌失眠的人,很多是不能单独服用人参的。除非体质确实虚弱,也要配伍一些调理气血的药物同用。
高血压患者不宜单独吃人参
高血压患者多不适合单独服用人参,一般都要与其他中药配合服用为宜。因为,高血压多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治疗上通常要调补肝肾下焦,并配合一些养血平肝甚至潜阳镇下的药物;而人参属于补气类的药物,其性上升,作用部位主要是在上焦的心肺及中焦的脾胃,如果盲目应用,极有可能会使高血压加重。甚至有的人用后出现顽固性流鼻血症状,如果进一步造成颅内出血,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有些人患高血压多年,兼有并发症,可能体质状况已有很大变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配伍应用,千万不要自己乱服人参。
人参多与他药配合使用
一般来讲,人参多需配合应用,很少单独服用。只有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人参才一味单用,如独参汤,用于大出血、休克等气血脱失以及大病亡阳的情况,可很快扭转危急状态。此为一时权宜,不可作为常服之剂。一旦脱离危险、阳气恢复,必须立即用其他中药辅佐应用,才可能保证患者顺利康复。否则单独应用人参虽能补气,但因其偏性明显,用久恐怕造成机体偏颇失调,只有适当配伍他药才可稳住疗效。否则,就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造成祸患。特别是人参作用较猛,用之不当害处也会更加严重。
用人参须谨慎
通常人们只知道人参是补药,不知其也是害人之药。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惨痛的教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今医家之用参救之者少,杀人者多。盖人之死于虚者,十之一二,死于病者,十之八九。人参长于补虚,而短于攻疾。医家不论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体弱,或富贵之人,皆必用参。一则过为谨慎,一则借以塞责,而病家亦以用参为尽慈孝之道。不知病未去而用参,则非独元气不充,而病根遂固,诸药罔效,终无愈期。故曰杀人者多也。”
人参进补的正确方法
应用人参补虚时先要驱除体内的邪气,或者将人参与驱邪药同时使用,否则会使邪气巩固加深。在用人参扶正祛邪时,亦当分清主次。邪轻时不必服用人参,身体壮实时也不用服人参,只有当病邪严重而人体又气虚较甚时,加用人参于攻邪剂中,使得攻邪不伤正,补虚不助邪。确实体虚之人,辨明虚在何脏何腑、在表在里,配以相应引经之药,才会效果更好。体质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之人,在服用人参时,尤其要分清体质阴阳各占多少比例。阴虚之人,在补阴剂中少加点人参可以协助补阴;阳虚之人,在补阳剂中可多加点人参可以增强补阳效果。总之,如果不能完全了解人参的功效,而盲目地服用,往往达不到进补的作用,反而使身体受到伤害。
本页关键字:人参 高丽参 有西洋参 补气上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安度酷夏 试试这些单味中药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江西樟树药市2016年07月18日快讯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07月1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07月1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07月18日快讯
- 佝偻病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