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氏伤科流派
石氏伤科为祖国骨伤科一大流派、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在海内外享有着广泛的影响。经历百年风雨,蛮声海内外。
石兰亭
石氏伤科肇始于石兰亭(讳蓝田),习武理伤,皆有造诣。
奠基于石晓山(讳荣宗,1859—1928),先生自幼熟习拳棒,及至晚年仍对接骨入骱纯熟而敏捷。设诊所外,参加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为评议员之一。在该所附设医院担任伤科主任。平日好与同道辈谈论学术经验,对各科的理论和治疗都有一定的认识。推崇明·薛己所体现的“十三科一理贯之”学术思想,对伤科“兼邪”的施治,尤多心得。先生对针灸的应用,亦颇擅长。
石筱山
石幼山
发展而声誉卓然的是石筱山(原名瑞昌,字熙侯,1904—1964),石幼山(原名瑞珣,字熙伯,1910—1981)这一代。晓山先生有三子,长子石颂平(原名瑞清,1884—1921)继承父业,且对外科疾病诊治亦有造诣,惜英年早逝。因此,当时分别在神州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的筱山、幼山先生先后辍学,在父亲诊所襄诊。1929年起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由老城区的新新街迁至当时法租界连云路——日益发展的市中心,声名日盛,及四十年代中期已为“沪上伤科名家”。先生先后纳徒多人,五十年代成立上海中医学院,先后兼任教职,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亦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石氏的第四代传人有石纯农(颂平子)、石仰山(筱山子)、石凤珍(筱山女)、石印玉(幼山子)、石鉴玉(幼山子)、石凤霞(幼山女)、沈蕴新(幼山媳)、石蕴华(第三代堂姪)。筱山先生的高徒:梁劲予、杨锦章、诸方受、罗济平、沈德骅、蒋立人。幼山先生的高徒:陈国昌、奚鸿昌。由中医学院组织结对的学生:陈谟京、诸福度、曲克服、陆品兰、施杞、施超。
第五代传人则更众,廿一世纪以来,第六代传人正在成长,这两代人已及江浙及闽粤等地以至港澳台和海外。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
在理论上,石氏伤科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在诊治上,石氏伤科在诊治上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须辨脏腑气血;陈伤劳损,审因度势,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则。
在手法上,石氏理伤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善于以损伤为主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服药,也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总结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
在用药上,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石氏伤科传承图谱
本页关键字: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流派 上海石氏伤科 石筱山 石幼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孟河医派 下一篇:浙江医经学派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