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火神派医家范中林

火神派医家范中林

范中林,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 善用经方,在掌握六经辨证规律治疗若千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深受火神派郑钦安的思想影响,对于虚寒证的疗效尤为显著。擅用大剂附子,而有"范火神"之誉。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 善用经方,在掌握六经辨证规律治疗若千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深受火神派郑钦安的思想影响,对于虚寒证的疗效尤为显著。擅用大剂附子,而有"范火神"之誉。部分医案曾发表在《中医杂志》,后来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辨证诊疗的69个病例,其中有以麻黄汤治愈三年低热的太阳证发热案, 四逆汤治愈严重前列腺炎的少阴证淋病案,理中汤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案等,多属疑难病例,论治皆有新意。范氏临床辨证以六经为法,尤以舌诊见长,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药精量重为特点。从学者甚众,成都唐步祺先生为其早期弟子。

范中林对伤寒论十分推崇,赞同"仲景约法能合万病" (《伤寒论翼》语)的观点,主张"伤寒之中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临床善用六经辨^处理各种病症,用药悉本《伤寒论》,其《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69个内外妇儿科各案均用伤寒之方。同时深受郑钦安学术思想的影响,传承了火神派注重扶阳,擅用大剂附子的独特风格,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曾两次引述郑钦安著作原文,可以窥见其与火神派的传承关系。

一、病有万端,治之但扶真元

范氏继承了仲景和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火……握要之法也"(郑钦安语人也就是说,并非见风祛风,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 "治之但扶其真元"。范氏传承了这一学术思想,认为要"抓住根本,坚持回阳救逆,益火消阴,大补命门真火,峻逐脏腑沉寒",并以诸多案例实践了这一学术主张。

支气管哮喘:罗某,男,26岁,农民。1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经治疗基本缓解。1964年春复发,遂来求诊。初诊:喉间痰声辘辘,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淸稀,精神萎靡,恶寒肢冷,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处方:制附片30g (久煎、生姜30g,炙甘草15g,上肉桂10g (冲服),砂仁12g,白术12g。 二诊:服上方4剂后哮喘减。原方加茯苓, 续服5剂。哮喘明、1减轻,继服上方月余,以巩固疗效。1979年6月追访,14年未见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下同)。范氏认为,本例气急喘促,不能续接,张口抬肩,得长引 一息为快,应元气不足之虚证。这与气促壅塞,不能布息,得呼出余气为快之实证不同。气藏于肺而根于肾,此证虚喘汗出,动则尤甚,恶寒肢冷,面浮神疲,痰涎稀薄,舌淡苔白,一派少阴虚喘之象。故自始至终未用平喘套方套药,坚持扶阳驱阴,补肾纳气之法,阳旺阴消,哮喘自平。

甲状腺左叶囊肿:宋某,女,36岁。体质素弱,常患感冒。1977年5月,患外感咳嗽,服清热止咳中药数剂后,表证解。越数日忽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cmX3cm,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未允,同年7月求诊。初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人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昏。舌暗淡,苔淡黄而膩。认为此属瘦病,主证在少阴,兼太阳伤寒之表,法宜扶正驱邪, 温经解表,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麻黄10g,制附片60g (久煎),辽细辛6g,桂枝10g,干姜30g,甘草30g。上方服3剂,包块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再服三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膩减。又以初诊方续进十剂,包块逐渐消失。范氏认为,患者颈侧包块,触之硬结,不与皮肤粘连,皮色如常,随吞咽而动,系瘘病证候。风寒湿邪先袭太阳,日久深入少阴,表里同病。阳气渐衰,寒凝气滞,日益壅于颈侧而成结。故此案未泥于一般瘿肿多属痰气郁结,未用一味软坚散结套药,而是从太阳少阴证论治,温经解表,以畅气血;通阳《散寒,以开凝聚,同样收到消癭散结之功,体现了 "治之但扶其真元"之旨。

此案三次投方用药内容未变,但药量增减变化颇有寓意。二诊时"包块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认为"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在取效的基础上,加重药量,可谓胆识;三诊时"包块明显变小",又减量改回初诊方,可谓审慎,体现了药随证转,"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经旨。

经闭:胡某,女,38岁。经闭四年,渐至形寒,肢冷, 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须人搀扶。初诊: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倦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证经闭,阳虚水肿,法宜通阳渗湿,暖肾温中,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主之:茯苓30g,制附片120g (久煎八干姜60g,桂枝12g,炒白术12g,潞党参15g, 炙甘草30g。

服完一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一两。继服二剂,肿胀明显好转,颧抖停止。原方再进三剂,并以炮姜易干姜,加血余炭308,返家后续服,月余病愈。

范氏认为,此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积,而以少阴虚衰为主。畏寒、肢冷、神疲倦卧,声低气短,面色青暗,舌淡脉伏,皆一派少阴寒化之明症。治以茯苓四逆汤,姜附回阳逐阴,甘草缓中,茯苓渗利,党参扶正。加白术补脾燥湿,增桂枝以通心阳而化膀胱之气;加炮姜易干姜,取其温经助血之行;再加血余炭,既有去瘀生新之效,又具利小便之功,以促其肿胀消除。全案始终未用一味通经活血之药,功夫全用在温阳祛寒上,"治之但扶其真元",确显火神派风格。

胎黄:吴某.男,新生儿。患儿足月顺产,初生即周身发黄。现已55天,体重1.5kg,身长30多厘米。身面长满黄色细绒毛,长约1cm,皮肤晦黄不退。精神萎靡,四肢不温,皮肤干涩,头发稀疏、黄糙,生殖器肿大。虽值炎署,还须棉花厚裹。稍受微风或惊动,皆易引起呕吐。某医院诊为"先天不足",未予治疗。范氏认为临床罕见,殊难人手。洵知怀孕后, 嗜饮大量浓茶,每日约5至6磅,连茶叶均嚼食之。推知脾阳受伤,湿从内生,湿邪久羁,遗于胞胎,致先天亏损,脾肾阳气衰微,气亏血败,经隧受阻,胆液溢于肌肤,故发为胎黄。精神萎靡,四肢不温,头发稀疏而黄糙,显为少阴阴盛阳微之征。法宜破阴回阳,以通脉四逆汤加味主之:制附片15g (久煎),干姜15g,甘草10g,辽细辛1g,葱白30g。连服20日。另配以针砂散,祛脾胃之湿浊。月余后,患儿身黄退,体重略增,逗之能笑。遂停药,嘱其细心调养。1978年追访:患儿已长成人,参加工作。体重55kg,身髙164cm。

范氏认为,婴儿脾肾阳气不振,寒湿郁滞运化失常,胆汁溢于肌肤;参之肢体不温,发育不良等,应属少阴阴黄。故投以通脉四逆,以助先天之元阳,未用茵陈类退黄药,配以针砂散除脾胃之湿浊。阳旺湿消,气机通畅,则邪去自安。

评析:以上四案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或哮喘、或瘻病、或经闭、或黄疸,皆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些套方套药,正所谓见喘不治喘,见瘤不治瘤,经闭不通经,黄疸不退黄,而是病有万端,治之但扶真元,从扶阳入手,均投以大剂四逆辈,分别收到了平喘、消瘿、通经、退黄的效果,充分展示了范氏崇尚阳气,搜用姜附的火神派风格。

二、擅长姜附,经验娴熟

作为火神派医家,范氏擅用姜附,经验娴熟。不仅继承了郑钦安擅用姜附的风格,而且积累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下面分别述之。

(一) 广用四逆

范中林常用温阳方为理中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真武汤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而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主方,范氏最为善用,其医案中用本方者比比皆是。除阳虚欲脱,脉微欲绝等典型的四逆证以外,还广泛用于一切阳虚阴盛之病人。他认为,"大凡三阳病中某些变证、坏证,三阴病中之虚寒证,皆可酌情用之。在临床上如何准确地、灵活地运用四逆汤?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阳虚阴盛疾病的基本要点。除上述典型的四逆证以外,这些要点大体上还包括:舌质淡白,苔润有津;面色晦暗无泽;神疲,恶寒,四肢清冷,口不渴,或渴而不思饮,或喜热饮;大便不结,或虽大便难而腹无所苦,或先硬后溏,夜尿多,脉弱等。"这与郑钦安的"阴证辨诀"或"用药真机"如出一辙。

(二) 重用附子

火神派最大的用药特点就是善于应用大剂附子,范氏在这方面十分突出,其用量少则30g,多至60g、 120g甚至更多。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以附子为主的案例计36个,初诊方中用30g者9例,用60g者17例,用120g者10例,最大剂量如治11岁患儿黄某下利虚脱案,初诊用附子120g,复诊加至500g (用鸡汤煎煮),半月内累计用附子6500g,随访30年,未见不良影响。

范氏经验,"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配伍和剂量轻重。附子用量应针对病情恰如其分,并须久煎一个半小时以上。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舌质虽淡而不甚,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超过附子的一半,大体与干姜相等。"当附子用至608 以上时,甘草用量恒用至308,推其用意,是为了缓和附子的毒性。

另有"略煎"之法,显示了范氏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所谓"略煎",就是改久煎为轻煎,即先煎20分钟后而不是久煎一个半小时以上)即下其他药物,此举是为了保持附子的峻烈药性,应对阴寒重证。如李某头痛案,初诊用麻辛附子汤,附子用608,服十余剂后,效果不理想,范氏认为"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20分钟后即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 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

本页关键字:范中林  火神派  范火神  潘竹均  郑钦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火神派重要传人--吴佩衡        下一篇:孟河医派医药兼修江友山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