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易水内伤派的早期代表张元素

易水内伤派的早期代表张元素

张元素之学宗《内经》,法仲景,在脏腑辨证、制方造药等方面成一家言,成为易水内伤派的开山祖师。

张元素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易水县)人,家世及生卒年月不详。年少于河间名医刘完素。据《金史本传》记载,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陈以医理,谓误服凉药,当服某某。完素服药遂愈。自此,张元素医名大盛。张氏之学宗《内经》,法仲景,在脏腑辨证、制方造药等方面成一家言,成为易水内伤派的开山祖师。

张元素现存的著作有《医学启源》等。《医学启源》是目前比较完整的张氏著作。共3卷,上卷论述脏腑、经脉、病因、主治等;中卷为《内经》主治备要及六气治法及方剂,其中《内经》主治备要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五运病解、六气病解为主要内容。卷下论述药物理论,如升降浮沉、归经、制方法等。相传此书为元素课徒之教本。另有反映张氏辨证用药的公式《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载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济生拔萃》一书中尚有部分有关张氏药物理论及功用的内容,为张氏药物学专著《珍珠囊》的一部分。

张氏临证,长于脏腑辨证。他引用《中藏经》的话指出:“夫人有五藏六府,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他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根据《内经》脏腑经络学说,结合前人用药经验,将脏腑诸病分标本、寒热、虚实加以施治,并列入药物,而成其用药的程式。

对药物理论的研究,是张元素之学的重要内容。因他主张“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而提倡自制新方,必然要有一套制方遣药的心法,这个心法,.便是他的药物理论和.制方法。

1.药物性味说张氏有四性六味说,四性即寒热温凉,六味即酸、苦、辛、咸、甘、淡。六味各具其用,苦以泻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软之,淡以渗之。张氏还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关于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分别配合相应气味的药物。例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一一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一一川芎,以辛补之一一细辛

以酸泻之一一白芍。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一一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一一芒滑;以咸补之一一~泽泻,以甘泻之一一黄芪、甘草、人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一一白术;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一一甘草,以甘补之一一人参,以苦泻之一一黄连

2.药性升降说药物性能的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的一种概括。人的疾病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异,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别,故凡药性向上向表者为升浮,向下向里者为沉降。张元素认为药物的气味厚薄可决定其升降,一般来说,气为阳多升浮,味为阴多沉降,但气味有厚薄,气薄者,阳中之阴亦能沉降,味薄者阴中之阳亦能上升。另外,药用部位、生熟以及配伍等均能影响药物的升降功能。如根升梢降,故甘草梢治尿道涩痛,当归梢破血下行。熟升生降,“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饮酒炒之。”桔梗味厚气轻,阳中之阴,谓之舟揖,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柴胡气味俱轻,能引胃气上升,配黄芩能治上热。

3.归经说张元素是归经学说的最早倡导者,在其著作中,几乎每味药都载有归于某经的字样。并有十二经的引经药,如太阳经羌活、黄柏,少阳经柴胡、青皮,阳明经升麻白芷石膏,太阴经白芍,少阴经知母等。

以上这些药物理论,为张氏临证自制新方提供了便利。他根据《索问·至真要大论》六气之邪内淫而病的治疗原则制方,列为风制法、恶制法、湿制法、燥制法、寒制法等制方法。例如,风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他解释说:“谓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为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也,其治法皆如此。”张氏这些制方遣药的思想,对后世内伤杂病的调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它能执简驭繁,由博返约,即能从脏腑病机着眼,辨证以标本寒热虚实为目标,施治亦以温凉补泻升降为指归,方便了临床,亦冲击了以《和剂局方》为代表的宋代官方医学守方不变的医学思想。但其中不免带有较多的臆测的成分,也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张氏治病以养胃气为家法,人称“易州张氏学”。元代刘骃说:“近世医有易州张氏学......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以养胃气为本而不治病也”(罗天益《内经类编·序》)他提出“养正则积自除”的观点,治脾胃虚弱、饮食积滞,戒用峻利之药,取《金匮》枳术汤改为丸,重用白术补健,佐枳实泄痞闷而消积滞,又用芳香气清的荷叶及米饭为丸,取升腾脾胃之清气,共奏补消兼施之功。

本页关键字:张元素  易水内伤派  脏腑辨证  开山祖师  医学启源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易水内伤派脾胃内伤学的宗师李东垣        下一篇:辨证伤寒派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