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经典伤寒派重视扶阳,倡五段论的祝味菊

经典伤寒派重视扶阳,倡五段论的祝味菊

祝味菊(1884-1951),浙江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幼年即平熟医学名词,弱冠进蜀,曾随宿儒刘雨笙授读医经。祝氏以治伤寒热病见长,他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调整本体反应为中心的“五段论”,作为其临床的指导思想。

祝味菊

祝味菊(1884-1951),浙江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幼年即平熟医学名词,弱冠进蜀,曾随宿儒刘雨笙授读医经。1917年,祝氏考入军医校,后又随日本教师石田东渡考察日本医学,回国后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1926年,祝氏避川乱赴上海,初未悬壶,隐迹考察近一载,深感时医缺少良法,遂开诊以温药建功。1929年秋,祝氏治愈某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的危笃病人,从此医名大噪。

祝氏以治伤寒热病见长,他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调整本体反应为中心的“五段论”,作为其临床的指导思想。他说:“疾病之来,引起体工之反应,不出五种阶段,于意何云?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一切外感,其体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范围,此吾卅年来独有之心得也”。祝氏的五段论,是对机体在外感病中抵抗反应状态的五个阶段的概括,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翻版。机体抗力的消长盛衰,与阳气有关。他说:“五段为抗力消长之符号,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气实则实,气虚则虚。伤寒为战斗行动,故首当重阳,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思过半矣”。因此,祝氏十分重视阳气。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梯,重在通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少阴不足,重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五段疗法,不外扶抑阳气,调整阳用。其基本精神,不离仲景《伤寒论》扶阳之主旨。

祝氏在肠伤寒的治疗上最为得手,其叙述用药体会如下:“麻桂为伤寒之主要药,所以散温排毒也。无汗麻黄后入,有汗麻黄蜜炙,自汗桂芍并用,汗多知膏可兼,其目的不在发一时之汗,而在保持其体温之调节,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神衰者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龙、磁以潜之,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枣附以强之。肠部为病灶之所在,邪毒之渊薮,其郁血充盈,组织壅肿特甚,超过病理之所需者,葛根解肌,促令血液外趋。其寒凉太过,肠道凝瘀郁结者,姜、附以温煦其气,腹郁以宣和其壅,肾气有支持抗战之潜力。精泄而溲频者,用菟丝、破故纸。其龙雷无制,虚气奔豚者,用局方黑锡丹。江南湿重,脾运多困,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桂以收达表之效,形虚气怯,神萎力疲,独任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之捍邪之功,此皆苦心揣摩而得也”。因祝氏重视温振心肾阳气擅用附子,故当时有“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而其中附子与潜阳药、镇逆药同用,尤为独到,是继承伤寒论心法而有所发展。

祝味菊对叶氏温热学说的看法比较公允,他认为叶天士所说的温热病,即阳明伤寒。叶氏的《温热论》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可取之处,是其丰富的辨证经验,他说:“叶氏以临床之经验,知气盛之人,其反应趋向于亢进,故避用温热,知病变之趋势,向表者多吉,故法取轻扬,观察病变之过程,斑疹白?,厥脱谵妄,何者为顺,何者为逆,示人以预后之吉凶,描写征侯之状态,舌苔齿牙,色泽声音,以至津汗便溺,何者当清,何者当温,启发辨证之机括,既详且明,足为临床之借镜,此其可取之处也”。其不可取之处,大致有二。其一,外感温邪之立名不妥。他说:“外感发热,气盛而表闭者,与辛凉则热退,此热体(气盛之意)之外感也,而叶氏曰此乃外感温邪也,宜辛凉解之,倒因为果,此急需更正者也”。其二,卫气营血辨证虽有先见之明,有失真误治之咎。他说:“伤寒内有所激,气盛而表闭者,辛凉解表,表开气和矣。气不旺者,妄用清凉,则正馁而表气慑矣。表闭而放温障碍,则热更炽矣,热炽则薰灼神经,宜有躁烦不寐之症矣,此误凉失表之咎也。叶氏曰:‘温邪热变最速,辛凉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撤去气药,参入凉血清热’,此一误再误也。表闭里怯,当与辛温,叶氏以为温邪宜凉,岂知不当之凉,将自绥其气此一误也。凉表则表气不宣,秽毒堵留,生温益亢,热之亢也,意欲冲开痞塞,解表而自舒其困也,不开其表,而反撤去气药,一意于清营,是正欲伸而又抑之也,是不能拯之于涂炭,而反驱之于深渊也。叶氏名重一时,临诊甚多,飞曾见辛凉解表,表解而愈者,亦曾见表开而热不解者,又见表不解而热更炽者,于是口授及门以各种病变之符号,曰营曰卫,曰气曰血,列举症状,朗若眉目,此虽有先见之明,难免失真之咎,此其师心自用,尤须更正者二也”。由此看来,叶氏的卫气营血之说决不是揭示温热病正常的病变趋势,而仅仅是对误治变证的归纳。

祝氏的学术思想与学说,均反映在《伤寒质难》一书之中。此书由祝氏口述,门人陈苏生笔录整理而成,全书数十万言,以问答体裁写成。

宗祝氏之学最著者,是近代上海儿科专家徐小圃。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得其父杏圃之传,后又虚心吸取各家之长,特别是祝味菊运用温药的经验,深入钻研《伤寒论》,从而形成了重视顾护阳气的学术思想和擅用温药的用药特点,临证屡用峻剂以起沉疴,名噪上海。他认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而在儿科尤为重要。因此,他特别强调小儿机体特点是“肉脆、血少、气弱",屈于稚阴稚阳之体,而决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纯阳之体”。他主张治小儿必须处处顾及阳气,并且善于在明辨阴阳的基础上识别真寒假热。他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辛温解表、共正达邪、温培脾肾和潜阳育阴等法,都是建立在以上认识基础上的。

本页关键字:祝味菊  重视扶阳  五段论  伤寒论  徐小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经典伤寒派欲废叶吴学说的谢诵穆        下一篇:经典伤寒派视《伤寒论》为治温正途的章巨膺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