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派擅治疫痧的陈耕道
疫痧,又名烂喉痧,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疹密布为临床特征,西医称之为猩红热,属急性传染病。清代擅长调治此疾者有陈耕道、夏春农、丁甘仁等,其中以阮氏为著。陈耕道,字继室,常熟名医,嘉庆六年(1801)著《疫痧草》一书,该书继承温疫家的基本思想,详细阐述了疫痧的诊治特点,阵氏的学说和经验,丰富了温疫学说。
陈氏明确指出了疫痧的传染性。他说:“疫痧之毒有感发,有传染。天有郁蒸之气,霾雾之施,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发;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所自虽殊,其毒则一也”。他认为医者“夜勿宿于病者之家,鼻中可塞辟疫之品”,以作为预防措施。
陎氏认为,疫痧传变迅速,不分六经,而以肺胃为疫毒盘踞之地。他说:“疫痧之火迅如雷电,身热一发,便见烂喉神呆、痧隐肌赤,不分颗粒,其毒火炎炎,灼伤脏腑在片刻间尔!安能如伤寒之传变六经绵延日久哉?”他又说:“肺胃在身半之上,主乎口鼻,疫邪自口鼻而入,故其邪多据于肺胃,而心包与肺胃相近,宜哉陷心包之径捷也。其余他脏或火盛而波及;未必疫邪据此矣”故“呕恶呃逆、舌绛口渴、牙关拘急等象,是邪据阳明而阳明病象见也;如鼻扇鼻煤、喉烂气秽、失音鼽衄等象,是邪犯太阴而太阴之病象见也;如神烦神昏。鼾睡谵语等象,是邪干心包而心包之病象见也”。
陈氏治疫痧强调以清化疫火为本。他说:“治疫痧者,在疫火未肆之前而先化其火,则火渐化,其病渐松;在疫火既肆之后而化其火,吾恐化之无益矣”。“表邪未解,疏散固不可少,疫火内炽,清化岂可以缓?表邪,末也;火炽,本也。症虽乍起,而见灼热无汗、痧隐成片、喉烂神烦,火炽巳甚矣,灼热痧密,火盛而使然也。若泥无汗痧隐而必一味疏达,愈疏则汗愈无,疏达则痧愈隐,愈疏达则神愈昏、喉愈腐。不顾在本之火,徒治在表之邪,所谓舍本求未,焉能效乎?”故陈氏立清散一法,凡“汗虽无,身灼热;痧虽隐,无颗粒;脉虽郁,喉巳腐;舌虽垢,神巳烦”者,俱宜清疏并进,所谓“疏不兼请每多凶,达而兼化每多吉”。
具体治疗,凡身热神消,痧隐稀疏,舌白脉郁而喉不甚腐者,用陈氏葛根汤疏达之;灼热神烦,喉腐脉弦,痧隐成片,不分颗粒,无汗舌垢,用葛犀汤清散之;痧点虽透而喉烂极盛脉弦大口渴,神烦舌绛,唇干,火炽液涸者用犀羚二鲜汤或夺命饮清化之;痧隐约,喉烂气秽神烦,便闭目赤,脉实,症势乍作,正强邪实者用双解散下夺之,痧透者用四虎饮;舌绛而干,脉弦数大,痧隐而喉腐不盛,阴液受灼者,有五鲜饮合陈氏葛根汤并服;喉腐甚合犀鼓汤并服。若痧透肌燥、舌绛液干、喉烂便闭、脉弦无神宜育阴煎。除上述汤药外,除氏尚有吹喉药及漱口药等。由于《疫痧草》源于临床实践,故“嘉庆戊辰、癸酉两次治疫后具奉是书为圭泉,试辄有效”(重刊除氏疫痧草序)。
陈氏之后,在疫痧治疗上有所发明的,尚有扬州名医夏春农,著有《疫喉浅论》(1875)二卷,指出治此病首当辛凉逐表,继而苦寒泄热,终宜甘寒救液,忌用辛温升托。近代孟河名医丁甘仁亦精于喉痧治疗,认为此症为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二经而成,治疗须分初、中、末三层,先用汗法,次用清法,或用下法,当表则表之,当清则清之,用药贵乎迅速,万不可误时失机。有自订经验方八首,载于《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
本页关键字:擅治疫痧 疫痧 温疫派 陈耕道 疫痧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温疫派强调攻逐伏邪的蒋宝素 下一篇:温疫派主张大剂解毒的余霖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