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医德仁心 --> 医为德者彰——追忆王乐匋教授

医为德者彰——追忆王乐匋教授

王乐匋,笔名老陶,别名默庐,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乐匋出生于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师承祖辈经验。早年行医乡里,善用仲景方而获疗效,被誉为“王伤寒”。

王乐匋(1921~1998年),笔名老陶,别名默庐,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担任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陶读医随笔》等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98年8月16日,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乐匋以78岁高龄仙逝。从此,中医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成就卓著、可敬可亲的老前辈。王乐匋为当代名医,又是书法家,于读书、教学、科研、临床、书法、治学中自有一些冷暖甘苦。我师从王乐匋教授学习3年,见闻与教诲所及,深有受益终身之感。我曾草拟专文介绍过王乐匋的学术经验。20年前,先生安详地走了,我更有必要介绍其人生历程、学术道路,这是一种热爱,也是一份哀思和寄托。

沉潜书卷 治学严谨

王乐匋出生于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师承祖辈经验。早年行医乡里,善用仲景方而获疗效,被誉为“王伤寒”。王乐匋从当时临床实际出发,从《景岳全书·伤寒典》《通俗伤寒论》等医著中悟得“于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师其意创立了一些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的方剂。抗日战争期间,皖南屯溪成为大后方,集中了不少有识之士,王乐匋常问学于当时任教大学先修班的汪松涛先生,对文字、训诂、目录、考据等均有涉猎。新中国成立后,王乐匋入南京中医学院教研班,后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教。

王乐匋为学主张要博约,可“得鱼忘筌”,不可“刻舟求剑”。另一方面,又须打好根基,说前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王乐匋曾对当今中医院校学生“走马灯”式的见习与实习提出质疑,因为在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内换几个科室与老师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认真科学态度,更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带教老师的那一套临床本领,也就谈不上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凡一年换数位老师,决不及数年跟随一位老师学习者成功。在《自学琐谈》一文中,王乐匋写道:“不论走哪条途径,学习毕竟要以自学为主。而人的一生,要回顾学习历程,也还是自学的时候为多。关键要尽早用功,读书贵在读‘通’和‘会意’,使书本上的知识为我所用。”

王乐匋的《老匋读医随笔》《老匋书论》两部书稿,每一篇、每一页均为其本人亲手抄正的。王乐匋认为,文章写成后在修改的过程中,用“第三者”苛刻的眼光客观地进行自我审阅,易于发现问题,要避免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文章千古事,王乐匋这种为学作风实可谓敬业。

王乐匋治学,每遇外界干扰时,总是谨慎言行,沉下心来,沉潜于医学著作中,甘于寂寞,先生的刊落声华,沉潜书卷而又深藏若虚,使他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不靠实学而靠活动和关系得来的‘名’,是不能足垂久远的。”诚如司马迁所言:“当时则荣,没则已焉。”王乐匋为人谦和、实学,在同道中赢得了尊重。

学问必须自己求得,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王乐匋有他自己的眼力,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其之左右逢其源。”他把严谨的学风和学术功力结合在一起,为医治学达到了自得境地。

整理医籍 羽翼新安

王乐匋深深感到,明清之际新安医学跃居全国之前列,作为一种医学现象,那它就与同时代的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新安医家和医籍,虽限于“新安”一地,但同样是根植于中华沃土的医学渊薮。所以,20世纪70年代末,王乐匋便与学术界同仁一起,率先在国内开拓了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组织成立“新安医学”研究会,并被公推为会长。他系统地研究汪机、孙一金、方有执、程钟龄、程杏轩等诸医家及其学术思想,并从专著着手,先后整理点校了《医述》《圣济总录纂要》《外科正宗》《叶选医衡》《医效秘传》等专著,并与余瀛鳌、吴锦洪、李济仁等主持编纂《新安医籍丛刊》。他竭尽全力,加强协作,搜求阅习,选好版本,认真进行点校整理。比较起来,专著研究不太受人注意,其实这是深层次学术研究所必需的,也是对研究者专业功力的一种考验。由王乐匋担任总校订的《医述》刊行后,受到了中医学术界的肯定。

虽然认识到新安医籍价值的不乏其人,但真正厕身其间刻苦钻研而取得成果的,只有少数学者。因为研索前人的医著,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王乐匋正是这样,以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学识积累,长期涵茹于医籍精华的旨趣中,究源溯流,自有所悟。出于《医述》著者程杏轩“于先正群书未能尽睹,一斑之窥……尚望后之君子,补其阙略”余绪,主编了《续医述》。在编纂《续医述》时,王乐匋强调对资料的搜集要“齐”,不仅要有新资料,程氏以前《医述》未收,凡医史文献中确属精要的,亦予以补充。在处理资料时,博彩众旨,无门户之见,在剪裁、提炼上下功夫,即运用资料要“精”。以问题和疾病为经,以经义、哲言、总论、论治、脉候及选案为纬,相互交织。一部《续医述》,王乐匋寻根究底、详覆群书、博观约取、归纳谋篇,让零散的数百家医言资料及历代不同学派的观点有系统、有条理地展现出来,缩龙成寸,达到医学内容的升华,实乃神似《医述》。

已经出版的《新安医籍考》,王乐匋要求写出特色来。首先梳理好目录,凡新安医籍皆“一网打尽”。内容除原书序跋,凡例而外,要从图书分类学、版本学、历代考证、个人评介诸方面弄清楚,要写出每书的内容提要、作者传略,功夫要用在“考”字上。王乐匋还广泛、深入地征求参编人员意见,从善若流,充分体现了其为谦态度和学术民主精神。

精思冥悟 工于临床

王乐匋为医,既“据经以洞悉病理”,更“由验病而悟澈经义”,二者结合,理论联系临床。他善于把医论(包括方论、药论)、医话、医案串起来研索,分析其精粗,评议其得失,能自机抒。他主张论病要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可妄执经言,借以鸣高而裨于实用。如治燥证,首先辨其凉燥、温燥,其次判其正化、对化,再分别予以温润散寒或辛凉濡润之法。不可以吴鞠通治案中“燥为阴邪”一语障眼目,应从有无“燥”的见症以为断。王乐匋在治医过程中接触患者多,诊疗经验丰富。他注意揣摩历代名家高手临床辨证的规律和技能,留心方药加减化裁与变通。临证时,每于大症、疑难症,他客观审度,由纵及横,自表而里,反复推求,务期得实。他的学养工深不仅反映在辨证上,也反映在对古方、今方的认识和运用之精切上。他临床用药守常达变,时出心裁,对药物用量也是全神贯注着的。王乐匋每诊治一个病例,均有法有方,都能从“整体观念”出发,初诊与复诊之间病情不同时,立法和方药亦随之变换。其立法制方择药投量时的精思冥悟,使我眼际真实,脑际不忘。王乐匋对老年病和妇科杂病病机病理的探研造诣深,治验尤多。对于老年病,他从正邪两方面考虑,对于妇科病则擅用调肝法。

雅嗜怡情 触类旁通

王乐匋治病之余,复多雅嗜怡情艺事,如书法、诗词。有一方闲章,刻曰“八小时以外”,他借以调剂意趣,恢复脑力,活跃思维,避免滞碍,共以神行,使治学通达。王乐匋常以陶弘景、王安道、傅青主等前辈医家为榜样,他认为此数人论医学可谓著作等身,而论其书法又都是佼佼者,说明治学之道,理原一贯。他长期积累的学识正是出自多方面,经过精思力索,相互对照,激发出一些感悟来。王乐匋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词学会理事。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省市展出,亦曾出展日本等国,并为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际友人收藏。其书法甚富书卷气,评者谓其作品处处能入古,常常出新意,形成自家风貌,代表性撰述有《述行草书》《论清以来三百年书学》《甲骨文简介》《谈何子贞的书学》《读〈频罗庵论〉》《谈书六绝》《题傅青主书〈丹枫阁记〉》《题画墨竹》《题画芍药》《题画红梅》《重九体画菊七首》《题黄山二老下棋景》等多篇。部分被收入《中华诗词年鉴》及《中华诗词》。书法题跋代表性作品有《黄宾虹书法之(大盂鼎)真迹题记》《韬庐隶法题跋》《岳忠武书〈吊古战场文〉朱拓精印本题跋》《何子贞书道因碑精本跋》《十琴轩印谱题记》等。

诗人徐味曾赠诗给王乐匋曰:“杏林艺苑每相通,神韵由来气脉通。我爱当今王乐老,风流直逼一瓢翁。”诗人、训诂学家吴孟复教授云:“孙逸诗句‘胸次无尘腕下仙’,可以赠王公,可以评此诗。”

追忆王乐匋先生,可加深中医界对先生的了解,先生的襟怀与风范、献身中医事业的精神,更可以激励我们。

本页关键字:王乐匋  新安王氏医学  中医学家  中医教育家  安徽中医药大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纪念浙派中医魏长春诞辰120周年        下一篇:追忆蛇医季德胜

>> 返回医德仁心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