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中医教育家,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并称“孟河四大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孟河丁氏医案》《药性辑要》等。丁甘仁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学贯古今医界,融合寒温辨治;用药和缓轻灵,重视顾护脾胃;辨证精微准确,擅用反治之法;对各科疾病的治疗,善用祛湿之法;认为痧疹胜于喉症,以畅汗为第一要义;临床治疗内、外、妇、儿、喉各科疾病,颇具效验。丁甘仁一生刻苦钻研岐黄之学、爱国兴业、广济博施、兴教育才、为人师表,为争取中医生存、促进中医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丁甘仁12岁时,拜家乡名医马仲清(绍成)为师,学习岐黄之术。15岁又师从族伯丁松溪(费氏门人)游学两年,切磋医技,深得其“用药和缓、归醇纠偏”之心悟。后又授业于一代名医马培之,深得其内、外科(包括喉科)之用方和炮制之精传。学成以后,初在无锡、苏州等地行医,与吴医叶桂、薛雪等温病派弟子门人来往交流,在掌握温病法门的“轻灵”方面颇有收获,因而医道大进。后去上海,经巢崇山推荐,在仁济善堂应诊。其间又师从于伤寒学派大家汪莲石先生,潜心研读舒驰远《伤寒集注》《六经定法》等,在伤寒六经辨证及治法等方面颇多收益。
丁甘仁一生勤学精研,医学造诣颇深,通晓内、外、咽喉诸科,并不拘门户,既精研张仲景学术,又通晓温热诸家之说,临床上不以时方、经方为界,融汇伤寒、温病两派,可谓博采众家之长。他不仅医术精湛、妙手回春,又医德高尚、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常将自己所得诊金捐助学校、医院及慈善机构,还经常为乡里乡间捐款、修桥、铺路等。孙中山曾以大总统的名义授予丁甘仁“博施济众”的金字匾额。丁甘仁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先后发起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学校”,沪南、沪北广益中医医院,开展医疗和临床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在中医师承家传的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开创了中医学校教育模式之先河。
丁甘仁的一生,是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奋斗的一生,他刻苦钻研岐黄之道,兴教育才、为人师表、呕心沥血,为近代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具有广泛的影响。
主要著作
一、《医经辑要》
《医经辑要》,共计7卷,丁甘仁编辑,成书于1917年。本书作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材,辑录了《黄帝内经》一书中的精要之语,按内容的相关性分为藏象、经络、病机、类证、类病、运气七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本书内容条理实用,注文详明,便于初学者使用。《医经辑要》现存较早的版本有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今藏于上海中医药图书馆。
二、《脉学辑要》
《脉学辑要》,丁甘仁编辑,成书于1917年。本书作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材,辑录了李时珍、蒋趾真、陈修园的脉法脉诀,包括诊脉歌、陈修园论脉篇、李濒湖论脉篇、蒋趾真论脉篇等。将李时珍和蒋趾真的脉状主病、相类脉诸诗和注释汇编以取全璧。三家脉法集古今大成,内容简约、条理、实用,有利于后世掌握脉诊要领。《脉学辑要》现存的较早版本有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今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
三、《药性辑要》
《药性辑要》,计两卷,丁甘仁编辑,成书于1917年。本书作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材,辑录了李士材的《本草通玄》,并依据《本草纲目》《本草从新》有所增补,收录366种药物,附药58种,分草、木、果、谷、菜等11部,全面记录了常用药品的性味、功效、用法、配伍禁忌及编者临证心得等,后面附有药性赋,内容编为骈体,易于记诵。《药性辑要》现存的较早版本有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今藏于
本页关键字:丁甘仁 著名医家 中医教育家 孟河医派 喉痧症治概要 孟河四大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