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医德仁心 --> 近代医德的发展

近代医德的发展

近代伦理学的发展使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突出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

晚清时期,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医生,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实了我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内容。这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和鲁迅。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学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怀着“医亦救人之术”的意愿学医。他的伦理思想是讲“仁爱”,这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济世为怀”,“粟金不受,礼物仍辞”,被人奉为“孙菩萨”。鲁迅也是怀着“医学不仅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但愿真的还可以成为我们民族进行社会改革的杠杆”的希望学医的。这两人都是从医家成为革命家、从医人转为医国,从重医德进而重政德的代表。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西医和中医问题的长期论争。当时有三派观点: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主张完全复古;一派主张中西汇通。这三派中,中西汇通派,看到了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如施今墨、恽铁樵、张锡纯等代表人物,他们在主张中西医相互学习和促进祖国医学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从此在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并存,共同造福人类健康的新局面。

1932年6月,爱国学者、现代医学教育家、我国医学伦理学先驱宋国宾(公元1893—1956年),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医业伦理学》,他在书中以“仁”、“义”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对“医师之人格”、“医生与病人”、“医生与同道”、“医生与社会”的“规己之规”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医生必须加强医德修养,“良医当勤其所学,忠其所事,出其热忱,修其仪表。”他的学说,不仅在当时具有“众醉独醒之卓见”,而且为我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代伦理学的发展使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突出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

本页关键字:医德  近代  医学伦理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明清时期医德发展概况        下一篇:董奉“杏林”医德典故

>> 返回医德仁心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