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清利法、化瘀法和温化法治重症肝病三例

清利法、化瘀法和温化法治重症肝病三例

患者有乙肝伴肝硬化病史多年,证属黄疸久延失治、湿热壅滞、熏蒸肝胆、疫毒炽盛、水浊停聚等。暂拟疏利肝胆、清解祛湿、活血化瘀、通腑利水等剂。

清利法

李某,女,34岁,2010年3月22日初诊。患者有乙肝伴肝硬化病史多年,近来病情危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刻诊:抬入诊室、精神萎靡、全身黄染、尪羸骨立、腹胀脐突、肚上青筋、纳呆厌油、牙衄口苦、尿红赤不利如酱油状、大便不通、舌绛红苔薄腻、脉洪滑粗散等。肝功能示:总胆红素316μmol/L,谷丙转氨酶42u/L,谷草转氨酶56u/L,总蛋白70.4g/L,白蛋白28.5g/L,球蛋白41.9g/L。B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大量腹水(106mm)。证属黄疸久延失治、湿热壅滞、熏蒸肝胆、疫毒炽盛、水浊停聚等。暂拟疏利肝胆、清解祛湿、活血化瘀、通腑利水等剂。

拟方

茵陈30g,蒲公英30g,京赤芍30g,益母草25g,过路黄25g,半边莲25g,紫丹参25g,生麦芽30g,平地木20g,生军(后下)20g,春柴胡15g,广郁金15g,虎杖15g,鲜藿香叶(后下)12g,姜厚朴12g。共7剂,水煎服。配合蜂蜜2瓶(满天星茶),玄明粉60g,分3次冲服。

4月19日二诊:药后溲畅下,日数十行,诸症显轻,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189μmol/L,谷丙转氨酶35u/L,谷草转氨酶42u/L,总蛋白66.3g/L,白蛋白31.2g/L,球蛋白35.1g/L。再拟前方去紫丹参,加云茯苓30g,炒莱菔子25g,猪苓20g,大腹皮20g。共12剂,水煎服。余如前法。

5月10日三诊:溲清,舌红苔白薄,脉虚滑。拟前方改大腹皮15g,炒莱菔子20g。共12剂,余药继用。

2010年5月31日四诊:前症悉平,但见晚间腹稍坠胀,腰脊酸疼,月事闭止,5月后又行,色鲜红量多。肝功能:总胆红素32μmol/L,谷丙转氨酶26u/L,谷草转氨酶45u/L,总蛋白76.1g/L,白蛋白40.0g/L,球蛋白36.1g/L;B超:腹水(-)。继拟前诊方去虎杖、丹参、益母草;改平地木15g,赤芍20g,加猪茯苓各20g,炒莱菔子20g,白蔻(后下)5g。共10剂,继服以巩固之。

按: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黄病诸侯·急黄侯》记载:“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中医辨属急黄范畴。用方中茵陈、蒲公英、虎杖苦、甘、寒,以清利湿热退黄为君;柴胡、生麦芽、厚朴、大腹皮,疏肝理气燥湿为臣;茯苓、猪苓渗湿利水;半边莲、益母草解毒利水;赤芍、郁金、丹参,凉血散瘀;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鲜藿香叶芳化辟秽,共为佐药;其中鲜藿香叶一味,防苦寒清泄偏盛,克伐阳气,热去寒生;二可加大本方辛散、芳化、泄浊之功。湿性黏腻重着,非燥不动,非化不起,非宣不散,非利不除。方中苦寒、苦温并用,清热祛湿而不伤阳,理气燥湿而不耗阴。清、化、燥、利诸法并用,以使疫毒瘀热之邪,分解于中焦,同时借助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热之力,前后分消,邪有去路,以期达到截断扭转之效。满天星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又名翳子草、江西小金钱草等,常生于阴湿之地,上海名医陆士谔先生著《万病验方大全》引据各家经验,对本品退黄作用做过相关论述。凡遇肝病黄疸难消退者,可用之煎汁酌加蜂蜜代茶时饮,配合汤药服用,常获满意疗效。

化瘀法

徐某,女,38岁,2016年8月12日初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史5年余,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西药维持至今。患者近来因反复消化道出血,于2016年7月中旬前往六安市某医院行脾动脉栓塞,术后反复发热,腹胀持续加剧,急剧消瘦近20kg,继而前来求治。刻诊:搀入诊室,面色灰黑、形销骨立、腹胀如鼓、青筋暴露、胁疼不已、口苦泛恶、纳呆不食、发热恶寒、体温38.6℃、溲黄赤、大便溏薄、苔白滑腻、质绛紫,脉滑数等。血生化:总胆汁酸313.8μmol/L,总胆红素99.1μmol/L,谷丙转氨酶35u/L,谷草转氨酶112u/L,总蛋白82.8g/L,白蛋白34.5g/L,球蛋白48.3g/L,碱性磷酸酶392u/L,乳酸脱氢酶554.5u/L,C反应蛋白79.7mg/L。血常规:白细胞12.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9.5×109/L,血小板741×109/L。B超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腹水(81mm)。证属瘀热阻于肝胆脾胃,少阳、阳明合病,脏腑失和,水气内聚。拟和解少阳、清热祛湿、内泻热结、化瘀利水等剂。渐停甘草酸及羟考酮、利尿剂等。

拟方

方一:绵茵陈30g,金银花30g,蒲公英25g,半边莲25g,春柴胡15g,生黄芩15g,生晒参12g,姜半夏12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2剂,水煎服(先服)。

方二:春柴胡15g,赤芍30g,平地木25g,广郁金15g,生水蛭粉(分冲)6g,虎杖15g,蒲公英30g,云茯苓30g,泽泻25g,过路黄30g,焦二术各12g,鲜藿香叶(后下)15g,姜厚朴12g,半边莲30g,莱菔子25g,绵茵陈30g,生麦芽30g,大腹皮25g,生军(后下)15g。3剂,水煎服(后服)。

8月24日二诊:药进发热即退,停服后又见热起,大便溏薄,日行4~5次,余症悉缓,苔腻渐退,脉滑数。拟方:方一加猪苓25g,云茯苓20g,泽泻20g,滑石15g,3剂。继服前诊方二,3剂。

注:方一、方二轮服。

9月9日三诊:药后诸症大缓,腹胀止,纳食正常,寐眠欠佳,血常规:白细胞7.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3×109/L,血小板398×109/L;B超:腹水(53mm)。苔薄白滑腻,脉虚滑。拟方:前诊1方,4剂。前诊2方,4剂,水煎服。注:1、2方轮服。9月27日拟前诊二方去藿香叶、虎杖,再进6剂。2016年10月13日复诊:诸症悉平,苔薄润腻质偏黯红,脉虚滑。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血小板294×109/L,B超:腹水(-)。继续拟前法化裁调治数月,诸症悉愈。

按: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云:“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本病患者脾动脉栓塞术后,虽住院输液治疗半月余,仍见高热不退、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故先拟用柴胡剂退其热,再予以清利化瘀剂。用法中赤芍、平地木、郁金、水蛭、虎杖等活血化瘀为主药;辅以春柴胡、生麦芽、姜厚朴、大腹皮、莱菔子行气疏肝,气行则血行而助祛瘀之力;佐以焦二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利水,鲜藿香叶芳化湿浊辟秽,茵陈配蒲公英、过路黄、半边莲清利湿热,合大黄使邪热瘀血随大便而去。全方清热化瘀行血,通腑利水泻浊,理气行气顺气,选药性味平和,化瘀而不动血,以期收气行水利血亦行之效。

温化法

王某,男,54岁,2017年7月31日初诊。

酒精性肝硬化确诊多年,近来症剧住本地医院半月余,并于7月27日抽腹水1500ml,胀满不能缓解来诊。刻诊:掺入诊室,右胁肋疼,口苦纳呆,饮水难进,腹大胀满,肢软腿浮,泾溲不利,患者饮酒日进斤余已数十载,舌苔白滑腻质青紫,脉细涩。血生化:总胆红素2.3μmol/L,谷丙转氨酶47u/L,谷草转氨酶80u/L,总蛋白62.2g/L,白蛋白30.4g/L,球蛋白31.8g/L,C反应蛋白36.5mg/L,淀粉酶2998u/L。复查彩超:大量腹水(108mm),胰尾后方囊性占位,考虑胰尾囊肿(100×79mm)。证属病延日久,脾肾阳虚,气化失职,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拟益气温运,清热祛湿,化气利水,佐通腑剂。

拟方

1.生黄芪55g,制附片15g,肉桂10g,炒二术各12g,绵茵陈30g,云茯苓30g,半边莲25g,炒菔子25g,生麦芽25g,猪苓25g,平地木25g,大腹皮20g,泽泻20g,春柴胡15g,广郁金15g,姜厚朴12g。6剂,水煎服。

2.生军40g(分3次后下)。

3.利尿剂渐停。

8月31日二诊:进食牛肉出现黑便2次,入住本地医院5天并输血400ml。腹胀缓,纳饮能进,身渐有力,寐浅易醒,苔白滑腻质黯淡,脉参前。再拟前方化裁之:

1.生黄芪60g,云茯苓30g,制附片15g,肉桂10g,炒白术15g,生晒参12g,当归身12g,泽泻20g,猪苓20g,半边莲25g,白及片25g,生麦芽25g,炒莱菔子20g,平地木20g,姜厚朴10g,炒苍术10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2.炙黄芪35g,白及片25g,云茯苓25g,半边莲25g,炒枣仁20g,甘杞子20g,大红参12g,炒白术15g,当归身12g,远志8g,炙甘草8g,香砂(后下)各6g。3剂,水煎服。

3.胎盘一具 研粉1次1.2g,1日3次药液冲服。

4.蜂蜜1瓶,代茶时饮。

9月15日三诊:腹胀平,肢肿消,纳食旺,寐眠改善,小溲不黄量多,夜尿4~5行,大便畅,苔薄白腻质偏黯,脉虚滑。查腹水:25mm,胰尾占位40×52mm,血淀粉酶276u/L,余(-)。再拟方前诊方化裁继用,朱氏复肝散一料以巩固疗效。

按: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诸鼓之中,则尤以酒鼓为最危难治之证”。腹部乃三阴聚集之地,脾为三阴之长,唯脾气虚衰,水邪始得窃踞,鼓胀原发在肝,但病根在脾。临证以益气温阳,化气利水为主,待寒湿得散,即减少附桂之类温燥之品,参用健脾益气,化湿利水之法,防温燥过用耗伤脾阴。用法中:生黄芪、制附片益气扶正,温补脾肾之阳,消阴寒水湿为君;生晒参、炒二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为臣;厚朴、生麦芽、莱菔子、香砂、大腹皮理气宽中,化湿除满,有气行水行之义,茵陈、半边莲、平地木、郁金清利湿热,柴胡疏理滞气,肉桂温阳化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与芪、术甘温之品相伍又能加大益气健脾之力,与附、桂辛温之品相配可助温阳散寒化湿之功,以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运,清热祛湿,化气利水之功效。

本页关键字:清利法  化瘀法  温化法  重症肝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7种体检病不要紧张        下一篇:再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