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脾”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花拥鸳房。记亸肩髻小,约鬓眉长。轻身翻燕舞,低语啭莺簧。相见处,便难忘。肯亲度瑶觞。向夜阑,歌翻郢曲,带换韩香。
别来音信难将。似云收楚峡,雨散巫阳。相逢情有在,不语意难量。些个事,断人肠。怎禁得恓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
这首《意难忘·妓馆》是苏轼的作品,反映出作者提倡女性解放的进步思想。《意难忘》为苏轼自度曲,因词中“便难忘”句而得名。为何“便难忘”成了“意难忘”?这其中蕴含着中医学的道理。原来,中医的“意”指的是将从外界获得的认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意念的神志活动,《黄帝内经·灵枢》曰:“心有所忆谓之意”,词牌《意难忘》由此而来。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藏意。在古代诗词中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脾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
蜜脾
在古代歌咏蜜蜂的诗词中,“蜜脾”是一个常见意象,如唐代李商隐《闺情》:“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袍不得知。”蜜脾指的是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有人认为,蜂房形状如脾,故谓之蜜脾,如《格物要论》:“蜂采百芳酿蜜,其房如脾,故谓之蜜脾。”自然形成的蜂房呈不规则的圆形,形扁。脾是什么样子呢?《医贯》载:“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学入门》说:“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蜂房和脾脏果然有几分相似。
“雨过横塘蛙吹闹,日融芳圃蜜脾香。一痕心事难消遣,双鹊飞鸣过短墙。”(宋代朱淑真《日永》)从外形相似性上解释蜜脾,倒不如从功用上解释更贴切一些。蜜脾指的是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自然是蜜蜂的仓廪,而脾是人体的仓廪之官,同为“仓廪”,故称之为蜜脾。《礼记·月令》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指的是指藏粮的仓库。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入口,由胃接受并容纳其中,故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饮食的消化吸收虽离不开胃和小肠,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故称脾胃为仓廪。
“两股花多上粉须,趁衙去计未全疏。蜜脾一点香先透,万斛醍醐总不如。”(宋代释宝昙《蜜蜂》)蜜脾中的蜂蜜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蜜成于蜡,而万物之至味,莫甘于蜜,莫淡于蜡,得非厚于此,必薄于彼耶?蜜之气俱厚,属乎阴也,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属乎阳也,故养胃。”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功效。蜂蜜是富含营养成分的补脾益气药,适用于脾气虚弱、营养不良者食用。明代医学家李梴《蜂蜜》诗曰:“蜂蜜甘平喜入脾,补中止痛痢痫奇,消烦除渴润便燥,目赤口齿诸疮宜。”
诗脾
脾藏意,在志为思,所以在古诗词中常将诗意、诗思称为“诗脾”,如宋代杨万里《仲良见和再和谢焉》:“未惜诗脾苦,端令鬼胆寒。”元代萨都剌《快雪轩》:“古春吹到矮茅茨,香浮茗椀滋诗脾。”脾气健运,营气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则善忘呆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宋代林洪《冷泉》)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维敏捷,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反之,脾虚则不耐思虑。脾主运化与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类似,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正常思维的基础。例如,血糖过低可能出现心慌焦虑,严重时出现抽搐和低血糖昏迷;血糖过高则会使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变差,严重时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也会出现昏迷。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三国甄宓《塘上行》)脾志为思,但思虑太过,反会伤脾,诗中所写正是“思伤脾”的例证。脾失健运,可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出现不思饮食、脘腹闷胀、头目眩晕等症状。喜乐的情绪可使营卫通利,脾气舒畅,思维敏捷,少生疾病,故有脾神喜乐之说,如宋代刘辰翁《减字木兰花》:“脾神喜乐,寿酒一杯胜服药。过却明朝,顶上新霜也合销。”
脾气与脾憋
“家在文昌古堰西,红蕖环映碧涟漪。饱钟天地清脾气,厌作江湖近体诗。”(宋代艾性夫《酬庭翠陈善夫》)在汉语中,脾气、脾性、脾胃都有性格、性情的意思。脾藏意,在志为思,脾胃长期的功能状态,就成为塑造一个人性情、性格的基础,这可能是脾气、脾性这些词含义的由来。例如,脾气健运、正气充足,运化水谷有力,食纳良好,这样的人大都性格开朗随和、性情乐观。推而广之,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阴阳的消长、体质的强弱,调理脾胃可以起到调整中医体质的作用。而中医体质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同类中医体质的人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
脾气健运的人大都性格开朗随和,如果脾胃功能受到抑制,脾气受到憋屈,性格就会变得憋拗忸气,“脾憋”一词应运而生。如《董西厢·卷六》:“做得个虫蚁儿天生的劣,特故把愁人做脾憋,更深后越切。”脾憋又写作“脾鳖”,如宋代黄庭坚《少年心》:“见说那厮脾鳖热,大不成我便与拆破。”石孝友《好事近》:“幸自得人情,只是有些脾鳖。”
脾胃功能对性情的影响,和现代医学中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些类似。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道蠕动减慢,主要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候人脾气暴躁,敏感多疑,处于紧张活动状态。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胃肠道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增强,这时候人脾气和缓,性情温和,处于休养生息状态。
沁人心脾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清代宋湘《说诗》)沁人心脾原指吸入芳香气味感到舒适和愉快,比喻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一词出自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今摘取古来佳句沁人心脾者,随所得笔之。”该词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首先,心脾连用,说明心脾是人体感受舒适的主体。心属火,脾属土,二者属母子关系。心主神明,精神活动虽然与五脏有关,但都发于心神,以心为主宰,心脏对各种精神活动有统领作用。虽然脾在志为思,但思也与心神有关,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
其次,芳香类药物大都归脾经,能被脾感知。芳香类药物大都可以作为调味品使用,可以起到健脾助运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明代医家张景岳解释说:“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
第三,芳香类药物大都具有悦脾开胃的功效。“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类药物有强运化、增进食欲、悦脾开胃、纳谷消食的功效。如清代赵瑾叔《苍术》:“茅山苍术性芬芳,能健脾阴发胃阳。”《泽兰》:“脾喜芬芳肝喜散,女科要药此堪供。”《菖蒲》:“虽是心脾称圣药,独嫌香燥费踌躇。”《神曲》:“气行可使痰俱豁,脾运能教谷尽消。”
脾病
脾失健运,则气血亏虚、正气不足、百病滋生,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脾病诗,具有深刻的医学道理。
“食饮便退缩,脾土成中虚。言语气自短,坐起人须扶。”(宋代郭印《病起赠刘元圭》)这首诗描写了脾气虚弱,运化谷食无力,消化不良,气虚无力等症状。
“颍川城下两中秋,金气初凝火尚流。脾病家人不教饮,官厨好酒亦难求。”(宋代苏辙《两中秋绝句》)脾主运化,能够将谷食和水饮转化为精微和津液,并能将其吸收、运输到全身脏腑、四肢百骸。苏辙有脾病,家人劝其少食膏粱厚味、不饮美酒,以减轻脾胃负担。
“一年复一年,老至不可御。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枯皮裹瘦骨,半属松下土。屋坏要当颠,安能强撑拄!”(陆游《斋中杂题》)这是陆游年老体衰,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出现“脾生湿”症状后,感叹自身健康状况而写的一首诗。
“为沃尘生肺,应防水克脾。破除闲病恼,断送老头皮。”(宋代胡寅《古今豪逸自放之士鲜不嗜酒》)内湿、外湿都会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故有“脾恶湿”之说,诗人称之为“水克脾”。
“千载犹归鹤,三生省病僧。脾虚眼多眚,更比向来增。”(宋代陈造《次韵杨宰宿田家》)“眚”是胬肉攀睛的意思,恣嗜五辛酒浆,脾胃壅滞湿热,上蒸于目,则目中生“眚”。唐代徐铉《病题》诗亦曰:“脾伤对客偏愁酒,眼暗看书每愧灯。”
“固脾节饮水,游乐多行走。盘腿擦涌泉,闲坐观菖蒲。地黄芪门煎,酌饮蛤蜊酒。长食茯苓面,常餐杞菊肴。”(苏轼《固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养生防病有着重要意义,苏轼这首诗可看作是他固脾防病的经验总结。
上一篇:“狮子盘头”话党参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七月顺时养生:劳逸结合 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暑养生
- “天人合一”顺时节,5招安度三伏天
- 诗词中的“脾”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 “狮子盘头”话党参
- “一天8杯水”到底正确吗?
- 头痛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