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顺时节,5招安度三伏天
谚语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三伏天”里,人体极易受到暑气和湿热等侵袭,出现身心不适。在“三伏天”这特殊时期里,如何降温防暑,如何顺应时节养生,中医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平稳情绪
在此时节要防止情绪中暑,一要使志无怒,疏肝养心,防止心火内生,保持神清气和,尤其是老年人要戒怒戒躁;二要避免不良刺激,心态宜清静;三要注意精神调养,可进行品茶、弈棋、书画创作等,以陶冶情操。
调适起居
睡眠方面可适当晚睡早起,不宜贪凉。建议在保证晚间睡眠的同时,可以在中午小睡一个“子午觉”,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充足的体力。室内多通气,不要长时间开空调。
合理运动
“三伏天”天气炎热,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不宜做剧烈的运动,可选择如跑步、快走、游泳、瑜伽、太极等。出汗过多时,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沐浴。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最好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同时还要存放一些防暑药品如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
健康饮食
三伏时节,气温高且湿气大,闷热难耐而大汗频出,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避免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长夏又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淫”,“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更应注重保护好脾胃,饮食养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饮食宜清淡可口、品种多样。脾胃为后天之本,调养之法宜清热祛湿、健脾和胃,赤小豆、扁豆、绿豆、薏米、百合、芡实、茯苓、莲子等,均是夏季调养之品。如薏米红豆粥就是健脾去湿佳品。
冬病夏治
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主要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冬季这些病症减轻或者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其中“三伏贴”最为常见,适用于慢性鼻咽炎、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病等。当然,如何贴敷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只有遵守不同时节相应的养生之道,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上一篇:伏天里的谚语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七月顺时养生:劳逸结合 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暑养生
- “天人合一”顺时节,5招安度三伏天
- 诗词中的“脾”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 “狮子盘头”话党参
- “一天8杯水”到底正确吗?
- 头痛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