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文化意义和药用功效
秋尽。叶翦红绡,砌菊遗金粉。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飘散露华清风紧。动翠幕,晓寒犹嫩,中酒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
这首《甘草子》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描写初冬时节闺中人对征夫的思念之情。词牌《甘草子》原本可能是吟咏中药甘草,也可能是吟咏甘州之草。然而,以甘州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正好是甘草的主产区,故描写甘草的文学作品,多和甘州有关,如贯休《古塞上曲》:“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不堪登陇望,白日又西斜。地角天涯外,人号鬼哭边。大河流败卒,寒日下苍烟。”诗中描写甘陇风貌,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就是葡萄和甘草。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描写甘草说:“余以五月按兵塞外,道傍辙中,皆甘草也。谛叶玩花,郗车载之。闻甘、凉诸郡尤肥壮,或有以为杖者。盖其地沙浮土松,根荄直下可数尺,年久则巨耳。”可见当时甘凉诸郡的甘草最为道地,名气最大。
甘草入药渊源长
甘草自古便是极为重要的中药材。上古时期,将甘草称为“苷”,《说文解字》载:“苷,甘草也。从艸,从甘,会意。甘亦声。”说明的造字之始,人们便认识了味道甘甜纯正的甘草。《诗经·唐风·采苓》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对于其中的“苓”,晋代郭璞认为是甘草,沈括认为是黄药,但吴其濬仍旧认为是甘草。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说:“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将地黄和甘草并称,且明确指出了甘草的药效。
《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载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东汉时期,甘草成为最为常用的中药材,《本草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名医别录》进一步认识了甘草的功用,称其“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陶弘景更是对甘草推崇又加,将甘草称为“国老”,言:“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因为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故成书于三国的《广雅》将甘草称为“美丹”,甘草成为优质(美)丹药的代称。此外,甘草还有美草、蜜甘、蜜草、蕗草、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等别名。
甘草属补气类中药,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经,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食少、腹痛便溏、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脏躁、四肢挛急疼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的治疗。
国老调和济药方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京剧《龙凤呈祥》中乔国老唱段)在京剧《龙凤呈祥》中,孙权为得到荆州,同周瑜定下美人计,诓刘备过江招亲,幸得位高权重的乔国老居中调和:在吴国太前为刘备说尽好话,劝她同意婚事;劝孙权去掉杀心,以孙刘联盟大计为重;为刘备送去“乌须药”,提醒他小心埋伏。最终,刘备才娶得孙尚香,龙凤呈祥,故事圆满结局。甘草就如同药物中的乔国老,能去除药物异味、降低药物毒性、平缓药物药性、增加药物疗效,调和方中诸药的过与不及,最终平稳圆满治疗疾病。
自陶弘景首述甘草国老之功,后世医家论述不绝。甄权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李杲认为:“(甘草)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本草疏证》详细论证了甘草的调和之功:“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蟅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
甘草调和诸药的作用广为传颂,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描写。在《喻世明言·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中,开生药铺的申公夸赞甘草说:“好甘草!性平无毒,能随诸药之性,解金石草木之毒,市语叫做国老。”明代陆粲《庚巳编》记载,一天早晨,御医盛寅在御药房突感昏倒,不省人事。一位民间医生闻讯后,用甘草浓煎后令其服下,没多便苏醒过来。这位医生解释说:盛御医中了诸药之毒而昏倒。甘草能调和诸药之性、解百药之毒,故服用甘草水后便可苏醒。
诗意甘草功用广
“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难从荷筱叟,宁入化龙陂。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梅尧臣《司马君实遗甘草杖》)司马光将一根硕大的甘草作为礼物送给梅尧臣,希望甘草像怪拐杖一样,帮助其补益元气,预防衰老。甘草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伤寒类要》单用甘草治疗伤寒耗伤心气之心悸、脉结代。
“九土精英色正黄,药中甘草入诸方。部分上下俱无犯,性适寒温两不妨。梢止阴茎频作痛,节医痈肿苦为殃。呕家酒客均当忌,炙则微温生便凉。”(赵瑾叔《本草诗·甘草》)甘草色黄味甘,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无毒,入脾经,故《名医别录》称之为“九土之精”。甘草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功,与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等配伍,可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如四君子汤、理中丸。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迳转垂藤间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柳宗元《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柳宗元被贬永州,去拜访住在城郊的卢少府,但见庭院中种植着甘草等药材,在院中练习一番五禽戏,看见鸥鸟也倍感亲切。甘草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是止咳、祛痰、平喘的最为常用的药材。
“朝庭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陈亚《生查子》)甘草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用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煎服,可治疗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甘草配伍乌贼骨,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双盘锦带丁香结,窄袖春衫甘草黄。”(黄庭坚《再和元礼春怀十首》)甘草单用与地丁、连翘、蒲公英等配伍,可治疗热毒疮疡。徐大椿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甘草大剂量服用或小量长期服用,可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不良反应。甘草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甘草。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冯梦龙《桂枝儿》)甘草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称甘草节,味甘,生用性凉,炙用性温,归心、脾、胃经,具有解毒、利咽、和中的功效,用于用于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的治疗。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称甘草头,性味甘、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活血解毒、缩尿止遗的功效,用于痈肿、小儿遗尿的治疗。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称甘草梢,性味甘、寒,归心、肝、脾经,具有泻火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小便短少、阴茎中疼痛、胸中积热的治疗。
本页关键字:甘草 文化意义 药用功效 调和济药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神农尝百草 下一篇:饮酒文化中的健康养生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