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看《三国演义》说瘴气

看《三国演义》说瘴气

《景岳全书》记载:“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瘴疟即恶性疟疾。中医将其分为热障、冷瘴两大类。热障可用清瘴汤治疗,药味有青蒿、柴胡、茯苓、知母、半夏、黄芩、常山、竹茹、陈皮、黄连、枳实等,亦可用成药紫雪丹。冷瘴则用金不换散,药味有苍术、陈皮、厚朴、藿香、甘草等,亦可用苏合香丸。

《三国演义》第87回写道,蜀国在诸葛丞相的治理下,“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正在此时,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于是诸葛亮举兵去扫荡蛮方,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七擒孟获的故事。然而这次战争与伐吴攻魏不一样,因为那是“不毛之地,瘴疫之乡”。第88回又写道:“毒聚泸水,日间甚热,毒气正发”,“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烟瘴高”。第89回又多次写着“烟瘴甚起”,“烟瘴密布”等词。

那么,什么是瘴气呢?

古人认为,瘴气是山谷丛林中蛇虫、蜈蚣等动物尸体腐烂后产生的一种毒气,所以称为“气”。人被毒气侵入后,即可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轻者使身体虚弱,重者造成死亡。瘴气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多见。唐代诗人杜牧在《蛮中醉》一诗写道:“瘴塞蛮江入洞流,人家多在竹棚头,青山海上无城郭,唯见松牌出象州。”北宋文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邕州两岸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尤毒。”

瘴气又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个名词,现在大多已不使用。中医认为,瘴气又称山岚瘴气、瘴毒、瘴疠等。《医学正传》写道:“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又指感受湿热杂毒所致疫疠的一种,疫疠就是现在所说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可造成大流行。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古代所说的瘴气,多是指恶性疟疾而言。

广西桂林有一个名胜古迹“还珠洞”,传说与瘴气有关:在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屯军岭南,为防治瘴气,命人装运一船中药薏苡仁运回备用。嫉妒者向汉光武帝刘秀进了谗言,说马援在合浦搜刮一船珍珠,运回私宅。马援因此蒙受了不白之怨。他一气之下,把防瘴气的薏苡仁倒进了桂林漓江深潭之中。后人为了纪念马援,把倒薏苡仁的岩洞叫做“还珠洞”。

现在看来,瘴气就是疟疾。那时还不知道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把疟疾的病因看作是一种气体。非常有趣的是,古代欧洲人也认为疟疾是因为呼吸臭气而发生的。疟疾的英文名就是malaria,意思是有害的空气。

1880年,拉弗兰在疟疾病人的血液中发现了疟原虫,才知道流行了数千年的疟疾是由这种单细胞寄生动物引起的。1897年发现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1948年又发现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的存在。至此,人类对疟疾这种疾病才算有了透彻的了解,“恶气”致病说也就销声匿迹了。

《景岳全书》记载:“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瘴疟即恶性疟疾。中医将其分为热障、冷瘴两大类。热障可用清瘴汤治疗,药味有青蒿柴胡茯苓知母半夏黄芩常山竹茹陈皮黄连枳实等,亦可用成药紫雪丹。冷瘴则用金不换散,药味有苍术、陈皮、厚朴藿香甘草等,亦可用苏合香丸。

本页关键字:三国演义  景岳全书  疟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郑玄的专心致志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