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药用史话
关于“鱼”字,甲骨文的写法很多,如yú,一看就明白这是象形字:那突出的嘴巴、胸鳍和背鳍,以及身上由斜纹交织形成的鱼鳞,活脱脱就是鱼的简笔画。《说文》曰:“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似”。
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渔猎文明要早于农业文明,因此鱼也是最早被先民认识、捕捉并食用的生物。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鱼和捕鱼工具的图案已经作为纹饰出现在当时不多见的彩陶上。如举世闻名的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绘有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这是对当时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暗含了某种原始的巫术崇拜。
先民们除了捕鱼以果腹之外,很早就认识到鱼可以治病的事实。鱼也是甲骨文明确记载的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有用鱼治腹疾的记载。中医认为,腹疾有两种,或为寒证、或为热证;古人又认为鱼性热,《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即有“鱼者使人热中”的记载。甲骨卜辞中说“用鱼”治疗,患者的病应该是“寒中”,所以用“鱼”来治疗阴寒的腹疾。这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古人就已经能应用某种食物来治疗相应的疾病。这也可能是药食同源的最早出处。
在中医史上,历代医家对鱼的治疗作用论述不断。同时中医认为,不同种类的鱼,其性味、治疗作用各不相同。相对而言,本草文献中记载最多的是鲤鱼。《神农本草经》曰:“鲤鱼性甘味平,功效利水、消肿、下气、通乳。治水肿胀满、脚气、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本草纲目》也说:“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在临床上,鲤鱼主要有两方面的治疗应用:一治水肿小便不利;一治产妇乳汁不通。关于用鲤鱼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的方子,唐代王焘编的《外台秘要》有这样的记载:“以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滓。顿服尽,如不能尽,分为二服。后服温令暖,服讫下利,利尽瘥”。这个方子简便易行,两味药“鲤鱼”和“赤小豆”都是寻常之物,二者合煮既是一味佳肴,同时治病效果也很好。今天治疗水肿肾炎患者,赤小豆也经常入药,却不见有哪位医生在处方里写鲤鱼一尾;即使有医生这样处方,恐怕也是会遭外行人讥笑和怀疑的,真是可胜叹息!
最为普通的鲤鱼的药用价值尚且如此,种类繁多的其他鱼类、尤其是不太常见的鱼,如许多深海鱼等,其药用价值就更不在话下了。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实在是可以写一部专著的。其实何止是鱼,世间万物,皆有其不为人注意的功能,或者是常见功能以外的奇妙用处,只是不为世人知道罢了。对中医来说,人们通常作为食物的许多东西往往都有特殊的治病疗效,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药食同源“的道理。
本页关键字:鱼类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说文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