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功能障碍不能和肾虚混为一谈
提起男性保健,大家对于“肾”是非常关注的,不少男性甚至把身体的一些不适反应,包括房事的表现好坏都归结于自己的“肾”,甚至经常以“肾虚”来武断地判断自己的病情。对此,专家介绍,人们常说的“补肾”其实是中医的概念,而西医和中医所说的“肾”是有区别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性功能障碍并不能一定和肾虚画等号,如果简单地用性功能障碍来理解肾虚,就是把中医概念狭义了。
中西医的“肾”含义不同
专家解释,西医所说的肾就是解剖形态上的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形态。从解剖学看,肾是位于脊柱两侧、类似一对拳头大、蚕豆型的一个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体过滤血液,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而将代谢的废物排到尿液当中,同时生产与代谢有关的激素,还能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等诸多功效。
西医所讲的肾脏病,是指肾脏本身的疾病,一般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脏疾病,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肾脏实质的病变。把肾病与性欲降低、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等同起来是有谬误的。
专家解释,中医所讲的肾,集现代医学的泌尿、生殖、内分泌之大成,强调的是功能,并非单指“肾”这一个器官,而是涵盖了身体的一整套系统,包括西医学中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关系密切;肾主水,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肾纳气,协调呼吸均匀而有深度;肾主骨,肾中精气充盈,骨骼、牙齿才得以滋养和坚实。
如何理解肾虚
那么,既然中医“肾虚”不等同于西医“肾病”,对肾虚又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呢?专家进一步解释,中医无论是“肾虚”还是“脾虚”,都不是特指某个器官,而是对一种身体状态、疾病程度的描述和形容,因此可以涉及身体的很多器官和组织。就“肾虚”而言,是指肾的精、气、阴、阳均不足。如果说到“肾虚”,既可以是指肾主生长发育的功能低下,表现为“婴儿五迟”、中年早衰,也可以指肾主生殖的功能虚弱,体现为性能力不佳、不育等,还可以指“肾主水”的功能不良,呈现排尿功能障碍,如少尿、多尿、尿频等。这些窘况都与肾虚脱不了干系。由此看来,中医的“肾虚”概念十分广泛和宽泛,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及消化、血液、呼吸等诸多系统的相关疾病。
那么,什么样的“肾”才算“不虚”?专家列出以下9点:1.头发乌黑;2.皮肤光泽;3.听力清晰;4.骨骼强壮;5.记忆力好;6.晨起无浮肿;7.精神十足;8.血压正常;9.尿液清澈。
性功能障碍不等于肾虚
社会上有一些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胡乱医治的现象非常普遍。有调查显示,男性罹患性功能障碍后,44.2%的人首先想到上网找病因,36%的人会从书中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自我诊断”后,很多人会偷偷买壮阳药进补。而盲目滥补,则有可能越补越虚,使勃起功能障碍的症状更加严重。
“其实,性功能的问题从中医角度来说,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与肾有一定关联。”专家说,性功能障碍产生的根源,既可以是肾阴虚所引发,也可能由肾阳虚造成,因而补肾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补。这其中,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怕冷、腰痛腰酸、疲倦。肾阳乃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如果是肾阳虚,整个身体缺少阳气的温煦和暖,随之而来的是手脚冰凉、面色虚白、精神不振、夜尿频多、性欲淡漠、阳痿、滑泄等。而当肾阴虚时,因津液欠缺,身体得不到充分的滋润,往往会有类似上火的症状,容易虚热,致使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热、心烦、盗汗,患者易于早泄、遗精。
中医认为,性功能障碍主要分为脉络瘀阻型、肾阳不足型、脾肾两虚型、肝瘀气滞型、湿热下注型。这几个证型在临床上,特别是年轻人发病的几率远远超过肾虚型,所以临床上应该辨证施治,不能一味强调补肾。对这些不同症型须分别对待,精准施治。
在这里,专家告诫,目前不少壮腰补肾的保健品非法添加了西药——西地那非,此药为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处方药,严禁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患者盲目用此类药物调理或医治慢性疾病,长期服用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上一篇:肾虚的舌象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