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肾虚 --> 肾虚辩证 --> 补肾不等于壮阳,也需要分型辨证

补肾不等于壮阳,也需要分型辨证

壮阳药大多刚热温燥,适用于肾阳虚。但是对于健康人来说,服用壮阳药容易损伤阴精,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经常使用会使人虚劳早衰,越“壮”越“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补肾的概念深入人心,特别对于男人来说,身体上有点什么不舒服似乎都可以跟肾虚上关系。专家介绍,这种观点很容易让人走入误区,没有查明原因就盲目补肾治疗,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损伤身体。

壮阳不等于补肾

“壮阳等于补肾”这种说法被商家滥用在广告中并不断被强化,让人错误地将补肾和壮阳联系起来。专家介绍,“肾虚”是中医里面的概念,确实有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性功能障碍都是肾虚引起的,壮阳也并不等同于补肾。引起性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多种,脉络瘀堵、肝郁气滞、脾肾阳虚、肾阳不足、肾阴虚甚至是心理问题等都会引起性功能障碍,肾虚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因素。

单纯就肾虚来讲,也分不同的证型,治疗方法完全不同,盲目补肾不仅效果不佳,还会损害身体。如很多人都知道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肾虚,却不知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的,肾阳虚的患者服用后只会越吃越寒,加重症状。

另外,壮阳药大多刚热温燥,适用于肾阳虚。但是对于健康人来说,服用壮阳药容易损伤阴精,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经常使用会使人虚劳早衰,越“壮”越“痿”。

补肾也要分型辨证

中医讲的“肾”与西医所说生理解剖的单一器官不同,是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集合,涉及了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肾主藏精、主水、主骨、纳气,肾中精气的充足与否关系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质量,与人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还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与呼吸作用,还关系到骨骼牙齿的坚固程度。

肾虚有不同的证型,常见的有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精虚四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有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填肾精等治疗方向。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才能维持健康。“阳”可以理解为生命活动的能量运行,“阴”则为维持活动的所需物质,包括血、精、津液等,有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阴虚就是缺少这些能滋养人体的物质,导致体内的“火”烧得太旺,主要表现为手心发热、盗汗、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少且红、怕热,同时还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夜卧不安、耳鸣等症状。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可辨证服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成药

肾精虚就是肾精不足,与肾阴虚关系密切。肾主藏精,精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能生髓、养骨、补脑、参与血液的形成。肾精虚儿童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则表现为生殖机能衰退,男性遗精、早泄,女性闭经、崩漏等。

与肾阴虚相反,肾阳虚是由体内阳气不足引起的,也就是说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不够了,典型症状是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容易疲劳、面色发白或者发青、性欲减退、阳痿等,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中成药。肾气虚是肾阳虚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气短、倦怠无力等症状,如果在此基础上,开始感觉怕冷,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了肾阳虚。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分型辨证,现实情况往往要更为复杂,很多人都不是单一的肾阳虚或者肾阴虚,有阴阳两虚的,有肾精虚和肾阴虚同时存在的,还有兼有脾虚的,兼有寒湿或湿热的。总之,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肾虚,是哪种肾虚,最好请专业中医师做辨证,不要自行判断。

延年益寿补好肾

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养好肾才能延年益寿。《内经》里说,年过四十,肾气自半。也就是,40岁以上的人肾气已经消耗过半,不注意补肾的话,很容易出现早衰的症状。专家推荐了几个日常养肾的小建议。

食补有方

对于一般症状轻微的肾虚患者来说,可采用食物平补的方法进补。中医讲,黑入肾,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多吃黑色食物可以起到补肾的功效,如黑豆、黑米、黑芝麻等。另外,食补也和药物一样,也要根据体质不同选择适合的食补方式,肾阳虚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羊肉、狗肉等温阳补肾的食物,肾阴虚患者则可以食用鸭肉、鹅肉进补。

起居有节

睡眠是天下第一补药,充足的睡眠可以起到滋养气血的目的,对于养肾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现代年轻人很喜欢熬夜,不仅伤肝,也会伤肾。所以,要想要好肾一定要避免熬夜,早睡早起多运动,不纵欲,减少思虑。

搓腰眼,固肾精

腰眼是经外奇穴,具有强腰健肾、固肾精的作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日常可将双手搓热,按住腰眼处片刻再往下推,每天做50~100次,可达到补肾的功效。

专家最后提醒,是药三分毒,身体出状况,第一选择永远是找专业靠谱的医生,而不是自行诊断吃药。保健品也不是完全安全的,损害了健康,吃亏的往往还是自己。

本页关键字:壮阳  补肾  性功能障碍  肾阳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十人九虚”是否真 正确自测来辨清        下一篇:

>> 返回肾虚辩证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