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B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尚无特效方法来彻底治愈的疾病,加上长期的治疗和病情的不可逆转,使患者产生一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问题。
一、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不良心理
1、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患者早期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从中体验患者的感受,从而给予支持、疏导、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
2、焦虑、恐惧的心理
焦虑、恐惧其实是因为对糖尿病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糖尿病是可以良好控制的。针对有关本病的知识,告诉患者糖尿病现在可以控制的非常好,只要患者重视自己的病情。应给予耐心的心理护理,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需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3、依赖的心理
有的患者一旦生病,就自然需要医务人员来治疗和护理,在简单的事也让别人来做。糖尿患者住院期间,注射和化验都是医务人员来完成,有的患者容易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对这类患者,我们要耐心的教给患者如何自测尿糖,如何注射胰岛素等技术,让患者自己多动手,改变其依赖心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内疚的心理
患者患者不能照顾家庭,常年治疗花费太大,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对于这类患者我们要让患者了解护理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科学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共同消除患者的自责、内疚心理。
5、角色混乱的心理
常用的方法是介绍糖尿病康复患者,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健康者见面,让他们之间互相之间交流心理体验,使其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控制的,帮助患者积极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消极情绪,语言平和地引导患者思考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并自觉纠正错误行为,尽量稳定患者的情绪,使之、顺利度过治疗阶段。
二、心理护理及技术指导
1、帮助其改变饮食习惯
由于部分糖尿病患者对控制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属的理解与协作不够及工作环境、条件的制约等原因,改变饮食习惯困难,致使热量过剩、病情波动、久治不愈。首先,对患者及家属反复讲明饮食疗法的重要性,使其了解饮食疗法是各型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根本的疗法之一,糖尿病患者必须合理地进行饮食控制。之后,详尽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帮助分析其饮食的不合理之处,指导患者严密注意饮食与血糖、尿糖变化的内在关系,从而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职业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制定相应的食谱,督促患者做好饮食记录,依此随病情变化灵活掌握,随时调整。分析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饮食习惯,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主、副食,既不能限制过严,又不能主观随意,不可太过与不及,既应适应老年患者需求,又应符合病情需要。
2、提高患者对运动疗法的认识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积极措施之一,由于部分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疗法认识不足,或因体虚乏力不愿活动致运动量不够以及运动不合理而加重病情。因此,要深入宣传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鼓励患者适度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病情程度、有无并发症、以往运动习惯及客观环境等,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方式、运动程度、运动量及频度。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脑、眼、肾等并发症者,在行运动疗法前,应严格细致体检,判断其重要脏器功能,在医生监护下循序渐进地科学安排锻炼活动,应注意防止运动中、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要指导老年患者适度体育锻炼,不可劳累,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要将体育锻炼融于日常生活中,配合控制饮食及药物治疗,三者不可偏废。
心理护理贯穿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是其他治疗不能替代,同时也是药疗、食疗的基础与保证。患者积极乐观的心理配合药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患者学会并适应和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对稳定病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炎夏糖尿病患者保养尤为重要 下一篇:糖尿病“干眼症”该如何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