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代表着春季的开始,此时养生正当时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之为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而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小年” (祭灶节)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时令代表了春季的开始,涵括立春、雨水2个节气。
春季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但是天气变化最为反复无常,人们易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因此,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应该注意养生。
养“肝”为先 中医学中的“肝”比西医学中肝脏的功能更广,是人体五脏六腑之中重要的一脏,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因此,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泰。春季养肝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大蒜、韭菜、香菜、芥末、花生等。这些食物都带有香气,都可促进阳气生发,适应春天的自然规律。此外,饮食中应少吃性寒食品,如:黄瓜、茭白、莲藕等,以免阻止阳气生发。
增甘少酸 《千金方》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而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因此,春季宜吃甜品食物,以健脾胃之气。如大枣,性味平和,可以滋养血脉,强健脾胃,既可生吃,亦可做枣粥、枣糕,以及枣米饭;山药也是春季饮食佳品,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的作用,可做拔丝山药、山药豆沙包、山药冰糖葫芦等。同时,可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利于发寒散邪,扶助阳气。
健脾祛湿 雨水节气的到来,润物的春雨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或人体机能较差时会导致人体“湿气过盛”,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此时养生首重“健脾祛湿”,建议食用苡仁芡实莲子粥。苡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并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之功效;在此基础上加入健脾益肾的芡实和莲子等即成芡实莲子苡仁汤,即祛湿健脾益肾兼具。
早睡早起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迟,早上要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老年人晚间睡眠质量一般不高,宜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
“动”为养阳 春天,万木吐翠,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最重要一环。做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钓鱼、赏花、做操、打球、练气功、打太极拳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等。春暖花开之际,一天紧张繁忙工作之后,到街头巷尾走一走,可以很快消除疲劳。散步要不拘形式,因人而异,同时也应注意:初春时晨练不要太早,强度较大的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脱穿衣服要预防感冒,不宜在饭后立即运动,老年人不宜空腹运动,运动时衣着要宽松,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注意“春捂”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 “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春天尽管天气转暖,但是气温变化大,尤其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还相当大。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生。春天气候变化较大,加之人体皮肤已开始变得疏松,故穿着上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并且还要做
到衣服不可顿减。衣服宜渐减,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衣着的颜色宜偏淡色。
调理情志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在志为怒,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所以,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
在人事繁杂的节假日,人们会由于过于忙碌而应接不暇,三餐不继,晨昏颠倒,如若能分出一点精力和时间来兼顾这些则会避免很多麻烦。
本页关键字:年节 小年 健脾祛湿 早睡早起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春节天寒谨防“心”受伤,远离“心”病5建议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肾阴虚的症状有哪些?
- 盲目补肾会给男人带来3大伤害
- 男人肾虚的症状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