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 用膳食赶走三伏带来的湿邪
8月8日立秋,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湿邪滞留体内,难免作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思饮食、皮肤湿疹等都可能是湿邪入侵的表现。
不妨在立秋之后,利用一些食物的除湿特性,赶走三伏带来的湿邪。
利水祛湿类
绿豆除了利尿作用外,还可清热解毒。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熬制成绿豆汤,不要去皮,不要加糖,不要冰镇,温凉即可,每天连汤带豆随意食用1-2次。脾胃虚弱的适当减少食用量。
赤小豆可消肿解毒,它的利水祛湿作用比绿豆强。可熬粥或做蒸制面食的馅料,口感很好。一般每周随意食用2-3次即可。
冬瓜是消脂利尿的好东西,非常适合夏秋季食用。一般切块或片,做成清汤或冬瓜虾仁汤,不加盐或少加盐,以淡为宜,效果更好,可以很好祛除体内湿气,长期食用,效果更好。
黄瓜和西瓜作为最简单易用的利湿果蔬,可随意生食。西瓜,糖尿病人不可多食。黄瓜性味寒凉,脾有虚寒者少食。
健脾祛湿类
慧米健脾益气,兼有化湿效果,是三伏期间应该常用的食物。用薏米和糙米熬制“二米粥”作主食食用,但经常便秘的人应减少食用次数。
山药人类最早食用的植物,也是药食两用的植物。主要作用是补益健脾。山药吃法多达上百种,最简单易行的是山药汤或素炒山药。通过健脾,达到祛湿作用。也可以与其它清热祛湿食物混合制成美味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粥等。
燕麦祛湿排毒,润肠通便。做成粥,常食用,持之以恒,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特别是除湿效果。煮粥时,多熬些时间,更容消化吸收。
红薯 易得易贮,四季皆可寻。 《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益气、健睥、强肾阴的功效。夏秋之日,可以日常食用红薯,达到通过健脾而利湿的效果。食用方法简便,可蒸食,也可切块与糙米共煮成红薯粥。糖尿病人少食即可。
小米芝麻大点的小米粒,营养素含量可真丰富。以前北方女子产后最好的补品就是小米。小米不仅可以清热排毒,还可以润肠利尿,常常食用小米粥可以起到祛湿作用。
祛湿药草茶
一些淡苦芳香植物茶可以巩固祛湿效果。这些植物茶常见的有竹叶茶、干姜茶、荷叶茶、薄荷茶、白茅根、绿茶等。它们的消暑祛湿效果比较温和,适合大多数人饮用。一般来说,人们都不单用其中某一种植物泡茶,而是混泡,这样可以综合它们各自的特点,起到兼顾的效果。
竹叶茶由竹叶、荷叶、白茅根等量,沸水浸泡而成。竹叶甘、淡寒,荷叶略微苦、咸,白茅根清热利尿,没有怪味,淡苦清爽,消暑利湿,还有祛痰止血等效果。注意:体虚有寒之人不宜常饮。
姜茶由老姜、乌梅、绿茶叶组成,混合后以沸水浸泡,辅以少量红糖制成。此茶生津止渴,消暑利湿。伏天常饮,效果自生。
健脾祛湿饮食套餐
慧米红豆粥+清炒山药+凉拌苋菜
做法:红豆适量洗净,温水浸泡1小时,连水入锅烧开,小火慢熬,至微烂,下薏米适量,继续熬至充分混合直至发黏,薏米红豆粥便制成了。
山药洗净去皮,切成二寸长半根小指粗的条,人清水漂一下捞出,沥干水分。红椒切丝备用,炒锅入清油,烧七分热后下红椒丝、山药条爆炒约3-5分钟,放入少许食盐、味精炒匀出锅即成。
苋菜半斤,去根摘洗净沥干,入沸油锅中炒二分钟,出锅入盘。放入蒜泥、精盐、味精、白糖、红油辣子、少许酱油和食醋,拌匀即可。
此一粥两菜,搭配精细,爽滑可口,除湿效果很好。
红薯米饭+虾仁冬瓜汤+凉拌西瓜皮
做法:红薯洗净去皮切小块,掺水适量,与糙米一起人锅蒸熟,即成红薯糙米饭。
虾仁适量清水泡片刻,去咸味,冬瓜去皮切小块备用。锅中置少量食用油,下冬瓜略炒半分钟,入清水煮沸,至冬瓜微烂,下虾仁入汤,半分钟后出锅即成。
西瓜皮去绿皮,切丝,用少许食盐略渍半分钟后装盘,入麻油、味精、食醋、蒜末、姜末拌匀。
此一饭一菜一汤搭配合理,入口清爽,伏天可以常食用。
燕麦山药粥+凉拌小黄瓜+豆沙包
做法:燕麦适量洗净,入清水锅中烧开后慢火熬煮,山药切小块,燕麦粥出锅前10分钟人锅同煮至软烂即成。
小黄瓜去皮,切丝,与醋、麻油、精盐、味精、蒜泥、油辣子少许同拌即成。
红豆适量,煮熟至水干豆烂,加白砂糖,即成红豆沙馅料。发酵的面团包入红豆沙上锅蒸熟,即为豆沙包。
此一粥一馍一菜,不仅可作午餐、晚餐之用,也可作为伏天早餐食品。
本页关键字:湿邪 立秋 利水祛湿 健脾祛湿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荞麦浑身都是宝 堪称谷物中的全能冠军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秋养生
- 伏天刮痧调肺病 “三伏贴”之外新办法
- 诗词中的鸡及其药用价值
- 古代中医是如何预防天花的
- 普济消毒饮子--东垣老人的“济世良方”
- 三伏天摇蒲扇 神清气爽又保健
- 鹅卵石健身须谨慎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