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胸腹症状 --> 肠鸣

肠鸣

肠鸣,又称腹鸣,是指肠动有声而言。

【慨念】

肠鸣,又称腹鸣,是指肠动有声而言。

本症首见于《素问·脏气法时论》。亦称为“肠中雷鸣”、“肠为之苦鸣”等。《证治准绳》、《张氏医通》、《辨证录》、《杂病源流犀烛》等对此症均有论述。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肾阳虚肠鸣:肠鸣泄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腰膝疫软,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弱无力。

中气不足肠鸣:肠鸣泄泻,少腹坠胀,饮食减少,少气懒a,体倦无力,或兼见脱肛,妇女见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缓弱。

中焦寒湿肠鸣:腹中雷鸣,腹冷喜温,形寒肢冷,呕吐清水,大便稀薄夹有粘冻物,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

痰湿中阻肠鸣:肠鸣漉漉,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干呕欲吐,口粘乏味,肢体沉重,舌质淡黯,苔腻,脉弦滑或沉缓。

肝脾不和肠鸣: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时而泄泻但腹痛不减,胸胁不舒,暖气食少,舌质淡红,萏薄白,脉弦。

肠胃湿热肠鸣:肠鸣腹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大便异臭,伴有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鉴别分析

脾肾阳虚肠鸣与中气不足肠鸣:两者皆为虚证。前者病在脾肾,后者病在脾胃;前者为阳虚,有寒象;后者为气虚,寒象不著。脾肾阳虚肠鸣乃由久病不愈,或房劳伤肾,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使脾肾阳气日趋亏耗,阳气失于温煦,大肠传导功能失调,遂见肠鸣。中气不足肠鸣乃因劳力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之气,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肠鸣;同时尚有“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而致者,如<灵枢·口问)篇日:“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两者的辨证要点为:脾肾阳虚肠鸣伴四肢发凉,泄泻每于黎明为甚,且有腰膝痠软等症;中气不足肠鸣伴少腹坠胀,并有少气懒言,体倦无力等中气虚弱之症,或兼见脱肛,或子宫下垂。脾肾阳虚肠鸣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方选附子理中丸;中气不足肠鸣治宜补益中气,方选补中益气汤。若伤寒汗后胃中不和,肠鸣下利者,常伴有心下痞满,干呕食臭,治宜辛开苦降.甘温益气,方选生姜泻心汤

中焦寒湿肠鸣与痰湿中阻肠鸣:两者病变均在中焦,且都与脾虚湿聚有关,其成因均由饮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损伤脾气而致。脾虚则湿聚,素体禀赋不足的多从寒化而成寒湿;素体湿盛的则聚而为痰成痰湿。临床辨证要点,一为寒,一为痰。寒湿者外则形寒肢冷,内则腹冷喜温,上则呕吐清水,下则大便稀薄,治宜健睥化湿温中,方用智半汤;痰湿者肠鸣漉漉,沥沥有声,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并见干呕欲吐.苔腻脉滑等,均与寒湿有别,治宜健脾化湿通阳,方用苓桂术甘汤

肝脾不和肠鸣与脾胃湿热肠鸣:两者均与气机不舒有关。肝睥不和肠鸣乃因七情所伤,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使大肠气机失调所致。其特点为肠鸣必伴腹痛,痛甚则泻,而泻后痛不缓解,且肠鸣每随情志波动而加剧,并伴有胸胁不舒、暖气纳差,脉弦等。脾胃湿热肠鸣多见于长夏暑湿当令之时,暑湿伤及脾胃,湿热内结,影响大肠气机的传导,故见肠鸣。其特点为肠鸣腹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口苦口粘,其舌苔黄腻,脉滑数。肝脾不和肠鸣治宜舒肝健脾和中,方选痛泻要方;脾胃湿热肠鸣治宜清热理肠,方用葛根芩连汤。

肠鸣为气机不和,与脾、胃、肝、肾及大肠关系密切。盖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肝主疏泄,肾主温煦,大肠又为传导之官,不但大肠功能失调可以引起肠鸣,脾胃升降失和,肝气疏泄不调,肾气虚寒不温,均可致大肠气机紊乱而发生肠鸣。肠胃虚弱的人,在外寒犯表,肺气失肃的情况下,也可由肺下移至大肠而出现肠鸣。治疗时由它脏而及大肠的,则它脏为本,大肠为标,依此立法遣药。

【文献别录】

《杂病源流犀烛·肠鸣源流》:“肠鸣,大肠气虚病也。惟大肠之气先虚,故一切病俱凑之,而成是症。……其所以鸣者,一由中气虚,若用破气药,虽或暂止,亦不愈,宜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一由脏寒有水,宜理中汤肉桂茯苓、车前。一由火欲上升,击动其水,宜二陈汤加黄连黄芩、山栀。一由泄泻,宜升阳除湿,智半汤。一由下气,暂止复响,宜益中汤。一由疾行,如囊裹水之声,宜河间葶苈丸。其症虽不同,而其鸣或空或实,或上或下,或高或低,可按而知也”。

本页关键字:肠鸣  腹鸣  脾肾阳虚  中气不足  痰湿中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喉中痰鸣        下一篇:气从少腹上冲

>> 返回胸腹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