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悸
【概念】
心下悸是指心下胃脘部惕惕然跳动而言。
考《内经》无心下悸之名,但《素同·痹论》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句。《黄帝素问直解》云:“鼓,犹动也。”可见“心下鼓”含有心下悸动之义,心下悸的记载.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并设有“惊悸”专篇。《诸病源候论》中则有“伤寒悸候”,着重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的“心下悸”症。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将“悸”列为专条论述。《证治准绳》云:“悸即怔忡”。此后,历代医家把悸(包括心下悸)列于“惊悸”、“怔忡”病门中讨论。但心下悸的阐述仍未超出<伤寒杂病论)的范畴。
心下悸、心悸、脐下悸发作部位不同。本文所述心下悸,心下是指胃脘部。其它部位的悸动可参见有关各条论述。
【鉴别】
常见证候
水气凌心心下悸:下经常跳动,多饮则甚,畏寒肢冷,头眩,呕吐,小便不利,脉弱滑,舌体胖大,苔滑白润。
心阳虚心下悸:心下悸动不宁,心胸憋闷,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下肢浮肿,舌质淡红,脉结代。
阴虚火旺心下悸:心下悸动,时发时止,伴有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燥咽干,脉细数,舌质红,苔少。
痰火扰神心下悸:心下悸动烦乱,易惊,口苦,失眠多梦,或呕吐痰涎,脉滑效,舌质红,苔黄腻。
鉴别分析
水气凌心心下悸与心阳虚心下悸:两者有密切关系,即水气凌心是在心阳虚弱基础上发生的。两者相比,前者偏邪盛,后者偏正虚,且可相互转化。水气凌心心下悸,是由于胃有停饮,不得布散,上凌于心所致。 “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伤寒明理论》)。心阳虚心下悸,是“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伤寒明理论》。两者辨证要点为:水气凌心心下悸,饮水悸甚,小便不利,伴有头眩,脉弦滑,舌胖大。心阳虚心下悸,以病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为特点,伴有心胸憋闷而喘,脉结代。水气凌心心下悸,治宜蠲饮通阳,方选茯苓甘草汤,或半夏麻黄丸。心阳虚心下悸,治宜温通心阳,方选桂枝甘草汤,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阴虚火旺心下悸与痰火扰神心下悸:两者都与邪热内扰有关,脉均可见数象。但阴虚火旺心下悸,以阴虚为本,火旺为标,火为阳,阳主动,阴精乏其所承,相火妄动而见悸,其心下悸与五心烦热、脉细效并见,并有两颧潮红,舌苔少等特点。治宜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主之。痰火扰神心下悸,以痰为本,火为标,“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证治准绳》).则见心下悸。其心下悸动烦乱,
易惊,口苦,脉滑数,苔黄腻是其特点。治宜清热豁痰,导痰汤主之。
心下悸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时轻时甚,常随神志怫郁或恼怒而加重。临床实践说明,对于心下悸的治疗,除药物及针灸外,使之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诸病源候论·伤寒悸候):“悸者动也,谓心下悸动也。此由伤寒病发汗已后,因又下之,内有虚热则渴,渴则饮水,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
《张氏医通·悸》“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夫气虚者,由阳气内微,心下空虚,内动为悸。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惊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干金茯神汤,或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血虚者,由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归脾汤加丹参、麦冬。停饮者,水停心下,侮其所胜,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惕惕而动,半夏茯苓汤、茯苓甘草汤,或二陈汤加白术、猪苓、泽泻。有表邪挟饮,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选用。火旺者,因水不能制火,故时悸时烦,跳动不宁,天王补心丹,不应,六味丸加五味、麦冬、远志。有邪气攻击而悸者,宜审其何邪而后治之。有营卫涸流,脉来结代者,必补气益血生精,炙甘草汤。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枣仁。有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也,温胆汤加川连”。
本页关键字:心下悸 胃脘部 金匮要略 水气凌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