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头项症状 --> 头痛

头痛

头痛在古代医书中,有“真头痛”、“脑痛”之称。

【概念】

头痛在古代医书中,有“真头痛”、“脑痛”之称。如《灵枢·厥病》篇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中藏经)云:“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可见此所谓之“真头痛"、“脑痛”,是指头痛之重危症。

另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均含头痛的症状,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以出内。”后世多将“头风”、“脑风”视为头痛之一种,《奇效良方·头痛》:“凡邪令人头痛者,其邪一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头痛可在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出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之症状。本文仅讨论以头痛为主之证侯。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犯头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或有紧束感,遇风寒尤剧,恶风畏寒,骨节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头头痛:头痛而胀,遇热加重,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湿犯头头痛:头痛如裹,阴雨加重,胸闷不舒,院满纳呆,肢体困重,或有漫少便澹,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肝阳上扰头痛:头痛而眩,偏千两仅巨或连巅顶,烦躁易怒,怒则加重,耳鸣失眠,或有胁痛,口干面红,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或细数。

脾气虚头痛:头部空痛,遇劳则甚,身倦无力,食欲不振,气短便溃,舌苔薄白,脉虚无力。

阴血亏虚头痛:隐隐头痛,头晕,心悸少寐,目涩昏花,面色皖白,唇舌色淡,脉细弱。

瘀血犯头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脉细或细涩。

痰浊犯头头痛:头痛昏蒙,眩晕,胸闷院疮,呕恶痰涎,纳呆,舌苔白腻,脉弦滑。

鉴别分析

风寒犯头头痛、风热犯头头痛和风湿犯头头痛:三证皆屑外感头痛。外邪之中,以风为最《兰室秘藏·头痛门》:“风从上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皆有风邪为患,然风邪往往挟寒、挟热、挟湿,故其病症又各有不同。

风寒犯头头痛:为风寒之邪所致,故于吹风受寒之后发病。太阳主表,其经脉上循巅顶,下行项背;风寒外袭,循经脉上犯,阻遏清阳之气而作头痛,且痛连项背;寒主收引,故痛有紧束之感,因寒痛者,细急而恶寒战栗。《证治汇补·头痛》寒为阴邪,得温则减,故头痛喜戴帽裹头保暖。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风寒在表,尚未化热则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其辨证要点为:形寒身冷,头部紧束作痛,得温则减,遇风寒加重。治宜疏风散寒,方用川穹茶调散。

风热犯头头痛:可由风寒不解郁而化热,或由风挟热邪中千阳络。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千阳络,上扰清窍,故令头痛发胀,遇热加重,甚则头痛如裂;热炽千上则面红目赤;风热犯卫,则发热恶风;舌尖红,苔薄黄皆属风热之象。以头胀痛,遇热加重,痛甚如裂为特点。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防风散。若胀痛剧烈,口鼻生疮,证属内热炽盛,应清热泻火,方用黄连上清丸。

风澄犯头头痛:为风邪挟湿上犯,湿蒙清窍,故头重如裹,“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证治汇补·头痛》阴雨湿重,故头痛加剧。湿性粘腻,阻于胸中则气滞而胸闷,扰千中焦则院满而纳呆。脾主四肢,湿困脾阳则肢体沉重。湿蕴千内,分泌清浊之功失调,则尿少便澹。舌苔白腻、脉濡淆皆为湿盛之象。其特点为头重如裹,昏沉疼痛,阴雨痛增。治宜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外感头痛迁延时日,经久不愈,或素有痰热,又当风乘凉,古人认为外邪自风府入千脑,可成为“头风痛”。其痛时作时止,一触即发,常千将风之前一日发病,及风至其痛反缓。恼怒烦劳亦可引发头痛。发病时头痛剧烈,连及眉梢,目不能开,头不能抬,头皮麻木。宜疏风止痛,内用消风散调茶服,外以透顶散嗜鼻。

肝阳上扰头痛:属于内伤头痛。由千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肝火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而作眩晕头痛,并且怒则加重。足厥阴肝经循胁上达巅顶,且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胆经经脉循头身两侧,故肝阳头痛连及巅顶或偏两侧,或有耳鸣胁痛。肝之阳亢火旺,耗伤阴液则口干面赤,热扰心神则烦躁易怒、难寐,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阳亢伤阴之象。其特点为头痛眩晕,怒则发病或加重,常兼耳鸣胁痛。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若头痛目赤,口干口苦,尿赤便秘,苔黄,脉弦数,属肝旺火盛,当清泻肝火,以龙胆泻肝汤主治。肝阳头痛,经久不愈,其痛虽不甚剧,但缠绵不已,且现腰膝疲痛,盗汗失眠,舌红脉细,为肝病及肾,水亏火旺,宜滋养肝肾之阴,用杞菊地黄丸治之。

脾气亏虚头捎与阴血亏虚头痛:二者皆属虚证。一为久病或过劳伤及脾气,皆令脾气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而清窍不利,绵绵作痛,身倦无力,气短懒官,劳则加重;脾气虚不能充千上头则头脑空痛;脾气虚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便溃。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为脾气亏虚之象。治宜补中益气,方用顺气和中汤。一为失血过多或产后失调,以致阴血不足。血虚不能上荣则头痛隐隐而作晕,面色觥白;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血虚则目涩昏花。舌淡、脉细弱为血虚之象。治宜养血为主,方用补肝养荣汤。但临床上往往气虚血虚并见,法当双补气血,方用八珍汤或归脾汤

瘀血犯头头痛与痰湿犯头头痛:二者皆属实证。瘀血头痛多因久痛入络,血滞不行;或有外伤,如《灵枢·厥病》篇所说:“头痛不可取于前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败血密结于脉络.不通则痛。临床特点是:“头痛如针剌,痛处固定、舌有痪点等。治宜活血化癌通络,方用血府逐赍汤主之。痰湿头痛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脾目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浊为阴邪,上蒙清窍则昏沉作痛,阻于胸院则满闷吐涎。如《证治汇补·头痛〉所说:“因痰痛者昏重而眩晕欲吐。”治宜化痰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头痛一症,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头痛多为新患,其病程较短,兼有表证,痛势较剧而无休止,可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别。内伤头痛多为久痛、不兼表证,其病程较长,痛势较缓而时作时止,当辨虚实,因证而治。

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脉皆循行头面,厥阴经脉亦上达巅顶,古人常依据头痛部位来判断疾病部位。如太阳头痛,多在头脑后部,下连项背;阳明头痛多在前额,连及眉棱;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井及于耳部;厥阴头痛则见于巅顶,可连及目系。还有六经皆有头痛之说,但其证型,不外上述各类,结合兼症、苔脉可以鉴别清楚。

【文献别录】

《素问奇病论》:“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巳,……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井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莱萸汤主之。”

《济生方·头痛门》“凡痛者,血气俱虚令风、寒、暑、湿之邪伤千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荣萸汤主之。”

《临症指南医案·头痛》“头形象天,必不受浊,今久痛有高突之状,似属客邪蒙蔽精华气血。······思身半以上属阳,而元首更为阳中之阳。大凡阳气先虚,清邪上入,气血赍痹,其痛流连不息。法当宜通清阳,勿事表散。”

本页关键字:头痛  真头痛  脑痛  头痛之重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偏头痛        下一篇:须发早白

>> 返回头项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