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垢
【概念】
面垢是指面色灰暗,如蒙尘垢,洗之色不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所胜,民病面尘,身无膏泽。”
【鉴别】
常见证候
燥干清窍面垢:面垢,口鼻干燥,咽喉干燥疼痛,目赤干涩,齿龈红肿,舌红苔黄,脉细数。
暑湿蕴蒸面垢:面垢,耳聋,胸脘痞闷,呕恶,身热汗出,便溏不爽,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胃热熏蒸面垢:面垢,多食善饥,渴喜冷饮,胃脘疼痛灼热,口秽,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肝肾阴虚面垢:面垢,眩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痰软,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鉴别分析
燥干清窍面垢:燥热之邪客于上焦,火热炎上,燥邪伤津,清窍为之不利,故症见面垢,口鼻干燥,咽喉干燥疼痛,目赤干涩,齿龈红肿,舌红苔黄,脉数,其病位在上,头面孔窍不利,治以轻清宜透,翘荷汤主之。
暑湿内蕴面垢:暑湿内蕴以暑湿蔓延三焦为特征,蒸于上焦,清窍不利,面垢,耳聋。蒸于中焦,故胸脘痞闷,呕恶。下侵肠道,泌别失司,清浊不分,致大便不爽而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为暑湿之象。治宜清宜三焦暑湿,方选三石汤。
胃热炽盛面垢: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阳明受邪最易化热。胃热循阳明经上蒸熏灼,故见面垢口秽,牙龈肿痛。邪热伤胃,气机不畅,煎灼津液,故消谷善饥,渴喜冷饮,胃脘疼痛灼热。治宜清胃泻火,方选清胃散化裁。
肝肾阴虚面垢:多由久病劳伤,或温病邪热耗伤肝肾所致。肝肾阴虚,则髓海不足。《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阴虚则内热,故见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形体消瘦,面垢由肝肾阴虚,形体颜面失养所致。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
面垢一症,临证首先分别虚实。实证多由燥邪、暑湿、胃热所致;虚者多是肝肾阴虚。
【文献别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景岳全书·暑证》:“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凡治此者,宜调理元气为主,清利次之。”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
本页关键字:面垢 面色灰暗 燥邪 暑湿 胃热 肝肾阴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面具脸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