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热肢寒
【概念】
身热肢寒,是指热病过程中同时出现既有发热又有肢冷的症状而言。
《素问·厥论》曾有:“身热”、“手足寒”的描述;《伤寒论》则有“热深厥深”、“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记载,并把身热与肢寒作为一个主症加以辨证论治。后世医家皆宗仲景之说。
身热肢寒可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因风寒之邪束于肌表,正邪相争,身热始起。此际四肢亦觉寒冷,但为时短暂,随热势转盛而肢温,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热深厥深身热肢寒:壮热不退,手足厥冷,头痛胸闷,面赤气粗,烦躁谵语,继则神昏,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而干,脉滑数或洪数。
阴盛格阳身热肢寒:身热面红,咽燥而痛;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细欲绝。
鉴别分析
热深厥深身热肢寒:多为外感热病,外邪入里,邪热内盛或逆传心包,或暑热之邪,郁遏内闭所致。临床可见壮热不退,头痛,面赤,烦躁气粗,神昏谵语,而手足逆冷。若暑热内侵,气郁不伸,则壮热胸闷,手足逆冷,口渴汗多,小便短赤,脉洪数。其病机是邪热炽盛,逆传于里,不能外达,热深厥深。治疗前者当以泄热达郁,清心开窍为主,方用清营汤合安富牛黄丸或紫雪丹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等;后者治宜清暑解热,方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加减。
阴盛格阳身热肢寒:多为外感热病后期,误用汗、吐、下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临床可见身热咽燥,面红如妆而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欲绝。其病机是阳衰阴盛,虚阳浮越。治疗当以温阳救逆,逶阳复脉,方用通脉四逆汤加减。
上述二证虽均可见于外感热病,但一系温病之邪热内陷,邪遏不达,热深厥深;一系热病屡经汗下,阳气大伤,阴寒内生,或风寒之邪传入三阴,阴寒内盛,虚阳格拒。
鉴别要点:前者以壮热肢寒,神昏烦躁,口渴脉数为特征,热为本,寒是标;后者以四肢厥冷.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为依据,寒是本,热为标。临床上必须详审病因病机,庶免误诊。
【文献别录】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绝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其外证面赤发热而烦,颇类阳热,其内则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白,爪甲青白,四肢厥冷,脉浮微欲绝,一派阴寒虚证。通脉四逆汤冷服之,从其阴而复其阳也。”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