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全身症状 --> 浮肿

浮肿

浮肿是指通身或局部水肿,按之凹陷者,若浮肿偏于下肢者,参见“足肿”。

【概念】

浮肿是指通身或局部水肿,按之凹陷者。

《内经》把浮肿称作“水”、“水肿”,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等证候;《金匮要略》又称“水气”,设有专篇论述,并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数种;元朱丹溪则分成“阳水”、“阴水”两大类,为后世所宗。

皮肤浮肿应有“水肿”和“气肿”之分。前者皮肤肿胀而有水色,按之陷下不起;后者皮色不变,按之即起。本节所论者是水肿。

此外,若浮肿偏于下肢者,参见“足肿”。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袭肺浮肿:眼睑先肿,来势迅速,继而四肢及全身皆肿,畏恶风寒,或伴发热,骨节痠痛.溲少,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浮肿:突然眼睑和面部浮肿,发热恶风,咳嗽,咽红肿痛,溲短少而黄,舌边尖微红,苔薄黄,脉浮数。

水湿困脾浮胂:肢体浮肿,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肿势多由四肢而起,腹部、下肢明显,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淡,溲清而短,舌苔白腻,脉沉缓或沉迟。

阳虚浮肿:水肿腹腰以下为甚,反复不愈,按之凹陷不起,神倦肢冷,纳减便溏,小便量少、色清,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沉缓。

肾阳虚浮肿:全身水肿,肿势多先由腰足始,腰以下肿明显,两足内踝尤剧,腰膝痠软沉重,阴囊湿冷,怯寒肢冷,小溲量少色清,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气血两虚浮肿:渐见面部、四肢浮肿,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唇淡白,头晕心悸,气短,纳少体倦,精神不振,舌质淡少苔,脉虚细无力。

鉴别分析

风寒犯肺浮肿与风热犯肺浮肿:前者因外感风寒,肺气闭郁,失于宣发肃降。肺失肃降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导致水湿停留,出现小便不利和水肿;后者为风热上受,肺失清肃,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郁闭,失于清肃则不能通调水道,发为水肿。两者病位皆在肺,肺位上焦,上焦水道不通,故肿势以眼睑与头面部为著。鉴别时,前者有风寒在表的恶寒重发热轻、骨节痠痛等风寒之邪客于足太阳之表,太阳经气不舒等表现;后者有风热犯表的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咽红、溲短赤等风热特点。前者脉多见浮紧;后者脉多见浮数。前者苔多薄白;后者苔多薄黄。治疗原则,两者皆发表,但风寒犯肺浮肿应疏解风寒,宜肺利水,可用麻黄加术汤;风热犯肺浮肿应辛凉宣肺,清热利水,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水湿困脾浮肿与脾阳虚浮肿:水湿困脾浮肿多由脾气素虚,无力运化水湿,湿聚困脾,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寒湿内侵,留滞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水湿不得下泄,泛于肌肤发为水肿。脾主四肢,脾为湿困发为水肿,肿多由四肢而起;湿困于内,清阳不升,故头重如裹;湿性多浊,水湿内停则身重困倦,口淡;湿困中焦,升降失调,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湿为阴邪,水湿内困,膀胱气化不利,溲清而少。总之,水湿困脾浮肿辨证时需抓住湿邪重这一特点。而脾阳虚浮肿多由水肿实证失治,日久损及脾阳,或因劳倦伤脾,脾虚运化无权,阳虚不能制水而发为水肿,其肿为腰腹以下为甚,常反复不愈,按之凹陷不起。且伴肢冷倦怠,纳呆便溏等脾阳不足的症状。临床辨证时,水湿困脾,重在“湿”字,以实证表现为主,属实中挟虚证;脾阳虚浮肿,重在“阳虚”,以虚象为著。水湿困脾者,治以温化水湿,通阳利水法,方选胃苓汤、五皮饮等。脾阳虚者,应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并施,实脾饮主之。

脾阳虚浮肿与肾阳虚浮肿:两者皆属阳虚证候,病程迁延,肿势以腰以下为著,苔脉表现亦颇相似,且临床多两者相兼出现。肾阳虚浮肿较脾阳虚浮肿为重,常表现为全身水肿。因腰为肾府,肾属下焦,肾阳不足,下焦水道不通,故肿势多先从腰脚开始,两踝部肿势较剧,并有腰膝痠软沉重,阴囊湿冷等兼症;脾阳虚浮肿,兼以纳减便溏,肢冷倦怠症状。仔细鉴别自可辨析。肾阳虚浮肿治当温暖肾阳,化气行水,方以济生肾气丸为主。

气血两虚浮肿:多由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或久病后气血两亏,脏腑失养,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失常而发生水肿。《万病回春·水肿》云:“朝宽暮急是血虚,暮宽朝急是气虚,朝暮急气血俱虚。”此论对气血有所侧重时可作辨证参考。本证与脾阳虚浮肿鉴别:本证气虚(气短等)、血虚(面色咣白或萎黄、唇淡白、心悸头晕等)证候突出,尚无阳虚(肢冷、便溏等)证出现,肿势亦不如阳虚浮肿重。治疗以益气补血为主,多选用归脾汤加减。

浮肿一症,其产生主要责之于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升降转输;肾阳的蒸化,膀胱的气化,以及三焦通路的水液代谢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若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见腰以上肿;脾气转输运化失常,肾脏气化功能失常,下焦水道不通,水停予下,见腰以下肿。一般发病较急,肿势偏于上部,属热证、实证者称作阳水;发病较缓,病程长,肿势偏于下部,属寒证、虚证者称作阴水。《证治要诀》说:“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泻,小便虽少而不赤涩,此属阴水。”但实际上每多虚实互见,临证时可根据症状特点作鉴别。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丹溪心法·水肿》:“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皆不治。”(按:“不治”,应理解为难治)。

本页关键字:浮肿  足肿  水肿  金匮要略  风寒犯肺  水湿困脾  脾阳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肥胖        下一篇:呵欠

>> 返回全身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