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口腔症状 --> 口甜

口甜

口甜亦称“口甘”,最早见于《内经》。口甜为脾热症状。

【慨念】

口甜亦称“口甘”,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但“脾瘅”是病名,而“口甜”只不过是“脾瘅”的症状之一,不能认为口甘即等于“脾瘅”。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积热口甜:口中发甜,口干欲饮,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而燥,脉数有力。

脾胃湿热口甜:口淡而甜,纳呆食少,胸脘痞闷,口中粘腻,肢体困倦,便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气阴两虚口甜:口甜,不思饮食,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皖腹作胀,大便不调,舌干稍红,苔少,脉细弱。

鉴别分析

脾胃积热口甜和脾胃湿热口甜:二者常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滋生湿热。所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发为口甘;或因感受天之湿热,蕴结脾胃,与谷气相搏,上蒸而口甘。由于病因和体质的不同,又有湿、热偏重的不同,或为热结脾胃,或为湿热郁蒸。脾胃积热者,多以胃热为主,临床常兼有口渴引饮,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实热之症;而脾胃湿热,则以脾湿为主。表现为口淡而甜,常兼有口中粘腻、胸脘痞闷、便溏不爽、舌苔黄腻等湿热之象,二者不难鉴别。在治疗上,脾胃积热者拟以清热泻火之法。轻者用泻黄散,兼有腑实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脾胃湿热者,则当清化湿热为法,<内经>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根据症情,可选用平胃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化裁。

脾胃气阴两虚口甜:多因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虚,虚热内生,脾津受灼,而为口甘。临床见口干而欲饮不多,且气短乏力,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或溏或干。治疗当益气健脾和胃养阴,张石顽用补中益气去升、柴加兰香煨葛根治之。亦可用七味白术散加山药石斛莲子等。

口甜为脾热症状,上述三证均兼有热。但前二证为实热,后证为虚热,实热和湿热之别,已述于前。至于虚实之别,则实热者以口干喜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主症,虚热者以纳少、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治疗时,前者可用苦寒直折,后者则用补气滋阴缓调。

【文献别录】

《世医得效方》:“脾冷则口甜”。

《张氏医通》:“口甘,……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

本页关键字:口甜  口甘  脾热  脾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口咸        下一篇:口苦

>> 返回口腔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