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痉厥
【概念】
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分娩后,忽然神志丧失,颈项强直,牙关紧闭,口流白沫,手足抽搐,须臾抽搐停止,渐渐醒转,但醒后仍可再发,这种症状称为“妊娠痉厥”。又称“子痫”,“妊娠痫证”或“子冒”。亦有称“痉”、“痊”、“风痉”、“厥”、“中风”、“瘛疭”的。严重者,发作频频,甚至昏迷不醒,可以引起孕妇和胎儿死亡。但在发病以前,一般都有头痛、头晕、眼花、胸闷、呕吐等先兆,可供早期诊断和及早预防。本症讨论以临床常见的先兆子痫为主。
【鉴别】
常见证候
阴虚肝旺妊娠痉厥:妊娠后期,头痛头胀,头晕眼花,视力模糊,或有恶心,心悸气短,手肢发麻,面目及下肢微有浮肿等子痫先兆。病发时卒然昏仆,抽搐,口流白沫,舌红或绛,脉弦劲而数。
脾虚肝旺妊娠痉厥:妊娠后期,水肿逐渐加剧,尿少,胸闷恶心,纳差,并见头痛头重,头晕眼花等子痫先兆。病发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口流白沫,舌质淡胖,苔薄或腻,脉虚弦而滑。
鉴别分析
阴虚肝旺妊娠痉厥与脾虚肝旺妊娠痉厥:两者皆由肝阳上亢所致,但引起肝阳上亢的原因不同。前者多因肾阴索亏,孕后血养胎元,阴液益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以致肝阳上亢;后者则系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发为水肿,留滞经络,精血输送受阻,脾不散精,肝乏濡养,以致肝阳上亢。临床特征以头痛头晕,头胀或头重眼花为主证。惟兼证各异。阴虚肝旺妊娠痉厥,必兼舌红而绛,脉弦劲而数;脾虚肝旺妊娠痉厥,必兼肢体水肿,胸闷恶心。这是本症的辨证要点。阴虚肝旺而见子痈先兆者,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羚羊钩藤汤。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出现抽搐或昏迷即为子痫,可用羚羊钩藤汤加莲子心、菖蒲以清心开窍,并可选用:①安富牛黄丸,每日2丸,用凉开水调匀,分2~4次鼻饲或口服;②紫雪丹,每日3次,每次1~3克,凉开水调匀,鼻饲或口服;③至宝丹,每日2丸,用凉开水调化,分2~4次鼻饲或口服。脾虚肝旺而见子痫先兆者,治宜健脾利湿,平肝潜阳,方用加减羚羊角散或当归芍药散加羚羊角粉、葛根、桑寄生。若病情未及时控制,发生抽搐和昏迷者,即为子病,方用加减羚羊角散去葛根、川芎,另加苏合香丸,每日2次,每次l丸,鼻饲。
妊娠痉厥之临床辨证,首先要鉴别阴虚肝旺或脾虚肝旺。亦有少数患者并无明显先兆征象,而突然发为子痫的。治疗原则,阴虚肝旺,以养血育阴为主,重点在肾;脾虚肝旺,以健脾利湿为主,重点在脾。
妊娠水肿,先兆子痫和妊娠痉厥,三种病证之间的病因病机,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脾虚水湿不运,溢而为肿,继则土湿木郁,肝郁化火,灼伤阴津,阴虚阳亢,遂致眩晕,进而肝风内动,酿成妊娠痉厥。因此应重视三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治疗水肿,或先兆子痫,是防止发生妊娠痉厥的关键。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络,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为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亦名子痫,亦名子冒也。”
《杏轩医案》:“子痫疾作之由,因子在母腹,阴虚火炽,经脉空疏,精不养神,柔不养筋,而如厥如痫,神魂失守,手足抽掣。”
《沈氏女科辑要·妊妇似风》:“妊妇卒倒不语,或口眼喁斜,或手足瘛疭,皆名中风。或腰背反张,时昏时醒,名为痉,又名子痫。”
本页关键字:妊娠痉厥 妊娠后期 子痫 妊娠痫证 子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