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崩
【概念】
妇人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称为产后血崩。本症多见于产后两小时内。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以发生“产后血晕”(即头晕眼黑,手足厥冷,神识昏迷等),这是产后病的一种危急病症,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胎盘滞留或胎盘残留,以及软产道损伤造成的产后大出血,均不属本症讨论的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气虚产后血崩:胎盘娩出不久,产道骤然下血如崩,无腹痛,腹诊子宫软而大,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不能言,肢冷汗出,或两目视物模糊,舌质淡,脉虚数或微细。
血瘀产后血崩:胎盘娩出后,阴道出血较多,有血块,小腹阵疼拒按,按之有硬块,舌质淡或有瘀点,脉细数或沉涩。
鉴别分析
气虚产后血崩:多缘产妇素体虚弱,或产程过长,产时疲劳过度,致气虚不能摄血而引起。临床特点是:多在胎盘娩出后出血,呈阵发性,由于出血时子宫松弛,有时血液不向外流而积于子宫腔内,此时子宫体积继续增大而变软,如压迫子宫时便有大量血块自阴道排出。舌质淡,脉虚数,腹诊子宫回缩不良,软而大。治宜补气摄血,应急投独参汤。如证见汗多枯冷,烦躁不安,呼吸快,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则应急投参附汤加童便;证轻者,可给益气救脱汤以峻补元气,止血固脱。
血瘀产后血崩:多缘官腔瘀血滞留,使新血不得归经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阴道出血较多,时下血块,阵痛拒按,小腹有硬块,甚至心下急满,腹痛甚者可以导致人事不省,脉多细数。治宜祛瘀止血,佐以益气,方用加味失笑散加三七粉。
总之,本症有虚实两证,虚为气虚,子宫出血量多,脉虚数,子宫软;实为血瘀,子宫出血较少,呈持续性,有时下大血块,子宫硬。产后血崩,证情危急,应予积极抢救,必要时可先输血补液,同时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治疗。待血止之后,再予补益气血,以复其源。
【文献别录】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阴血已亡,更患崩证,则是血脱气陷,其病非轻,当峻补之。宜用十全大补汤加阿胶、升麻、续断、枣仁、山萸、炮姜炭,以升补其脱陷可也。若因暴怒伤肝血妄行者,宜遣遥散加黑栀、生地、白茅根,以清之。若因内有停瘀者,必多小腹胀痛,当用佛手散、失笑散,以补而逐之。”
本页关键字:产后血崩 阴道大量出血 气虚 血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