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丹痧
【概念】
丹痧,是指发热,身出痧疹,其色鲜红如涂丹,伴咽喉肿痛,或腐烂的病症。
由于本症除全身丹痧外,并有咽喉肿痛起腐且有传染性,故前人又有“烂喉痧”、“烂喉丹痧”、“疫喉痧疹”等之称。
丹痧的记载,最早见于叶天士的“喉痧医案”,案中云:“有烂喉痧一证,可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痧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痛疼肿烂……。”
此后《喉痧正的》中讲到:“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红晕如尘沙而起,……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丹,或隐在皮肤之间。”清代以前,痧于疹不分。
【鉴别】
常见证候
疫毒侵袭肺胃丹痧:初起憎寒发热,或热不甚,头痛,咽红喉梗,或有咳嗽呕恶.继则壮热烦渴,咽喉梗痛红肿,甚或起腐,颈项胸背肌腠丹疹隐隐,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疫毒燔灼气营丹痧:壮热有汗不解,咽喉红肿起腐,丹痧遍布全身,其状遍身点驳似朱红,烦躁口渴,或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惊搐.舌红苔黄,或舌红绛而干,或舌赤起刺如杨梅,脉数或洪数。
肺胃阴伤余热丹痧:壮热已除,或午后低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不思饮食,丹痧渐退,皮肤脱屑,喉痧既愈之后,周身肤脱如麸,舌红或绛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鉴别分析
疫毒侵袭肺胃丹痧:多因感受疫疠之邪,从口鼻皮毛内犯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受邪,郁而化火,火热内炽,故见憎寒发热,头痛呕恶,咽喉红肿疼痛,甚或起腐,丹痧隐隐,舌红苔黄等。其辨证要点为:具有部分表证,咽喉肿痛,甚而起腐,丹痧隐隐可见。治宜宣透为主,当用解肌散表之法,使邪有外透之机,此即《内经》“火郁发之”之意,方选银翘散,或解肌透痧汤;若咽喉肿痛甚者,可用清咽汤,或玉钥匙吹喉。
疫毒燔灼气营丹痧:此时表邪已解,而疫毒化火入里,热毒攻冲咽喉,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起腐,舌红苔黄。治宜清气泄热,可用清心凉膈散;咽喉肿痛腐烂者,可外用锡类散吹喉,去腐生新;若气热亢盛,壮热烦渴而汗出溱溱,营血热炽而丹痧密布且舌绛而干.舌起红刺,急需凉营透气,清热凉血,方选凉营清气汤、犀角地黄汤;若大便燥结不通,可加大黄、玄明粉下之;若邪毒攻心,神志昏迷不醒者,可用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之品。
肺胃阴伤余热丹痧:为阴虚有热之候,临床特点为:壮热已除,或惟午后有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丹痧渐退,皮肤脱屑。此时恶候虽减,余热未尽而阴液耗伤,出现午后低热,舌红而干,脉细数等一派阴虚内热之象。治宜甘寒养阴,清泄余热,方用清咽养营汤。
【文献别录】
《喉痧正的》:“喉痧一症,由于时行疫疠与风温热之邪煽烁蒸腾为患,一经触发,热若燎原。”
《疫痧草》:“疫痧之毒,有感发,有传染,又有郁蒸之气,霾雾之施,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发,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吉凶:视其喉,喉烂宜浅不宜深也;观其神,神气宜清不宜昏;按其脉,脉宜浮数有神,不宜沉细无力;察其痧,痧宜颗粒分明而缓达透表,不宜赤如红纸而急现隐约也。”
《疫喉浅论》:“以三焦相火为发源,以肺胃二经为战场,以吸受疫疠之气为贼渠。”
本页关键字:小儿丹痧 丹痧 痧疹 喉痧正的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