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
【概念】
小儿鹅口,是儿科常见的口腔疾患,常发于初生儿,尤以早产儿,体质虚弱久病的婴幼儿最为多见,由于患儿口腔及舌上布满白斑,很象鹅口,所以称为鹅口疮。俗称“雪口”。
【鉴别】
常见证候
心脾积热鹅口:小儿口腔及舌面满布白斑,状如积雪,面赤唇红,口臭流涎,烦躁不宁,叫扰啼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滞。
脾肾阴虚鹅口:口腔、两颊、舌上满口雪白,体弱无力,面白颧红,口干不欲饮水,或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隐隐不显。
鉴别分析
心脾积热鹅口与脾肾阴虚鹅口:两者皆因火热上炎所致,但虚实各异。心脾积热鹅口,多因胎儿禀受母体热毒之气,或因外感温热之邪,其热蕴积于心脾,舌乃心之苗,口为脾之窍,心脾火热亢盛,循足太阴及少阴之脉络上行,熏灼于口舌,而见鹅口,属实热。脾肾阴虚之鹅口,乃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护理失宜,以致肾阴脾津两亏,水少不能制火,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出现鹅口。临床表现,心脾积热之鹅口,其口内白屑稍厚而多重叠,状如凝固乳块,互相粘连,不易清除,擦后复生,白屑周围有红晕,其色较深。若布满全口,上延鼻道,下及咽喉,壅塞气道,可导致呼吸不利,吮乳困难。脾肾阳虚之鹅口,口内白屑略薄,颜色亦淡,形状如霜,周围红晕不显著,疼痛亦轻微。前者多伴有口臭流涎,后者口臭流涎者少。心脾积热为热毒蕴蒸,故兼见面赤唇红,或叫扰啼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而脾肾阴虚为无根之火,虚火上浮,故见两颧红赤,面色白,体弱神倦,大便反溏。
本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用外治法,取清洁纱布或棉花,蘸冷开水先拭净口内白点,然后敷以冰硼散,每日3至5次。重者内外合治,心脾积热者,清热泻火,代表方剂为清热泻脾散。如大便秘结不通,可加服沆瀣丹以通下泄热。脾肾阴虚者,治宜滋水制火,引火归元,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文献别录】
《备急干金要方·初生出腹第二》:“凡小儿初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中亦有之。此由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或妊娠时嗜糯米使之然。治之之法,以发缠筋头,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脱去也;如不脱,可煮栗荴汁令浓,以绵缠筋头拭之。若春夏无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婴童百问·口疮·鹅口·重腭》:“巢氏云:鹅口候者,小儿初生,口里白屑满口舌上,如鹅之口.故日鹅口也。此乃胎热而心脾最盛,薰发于口也。葛氏用发缠指头,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时以黄丹煅出火气,掺于舌上。”
《外科正宗·鹅口疮》:“鹅口疮,皆心、睥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以青纱一条裹筋头上,蘸新汲水揩去白胎,以净为度,重手出血不妨,随以冰硼散搽之,内服凉膈之药。”
本页关键字:小儿鹅口 鹅口疮 心脾积热 脾肾阴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